800小说网 wuduxsw.com,孺子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感谢读者“翠卷”的飘红打赏。)
为了太庙告祖、宣布皇帝回归,礼部和宗正府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告祖、祭天、拜地、召见群臣、大赦天下……整套程序要从早持续到晚,韩孺子砍掉一多半环节,只有一个时辰就宣告礼毕,他又是大楚皇帝了。
右巡御史申明志被指定为群臣的带头人,这意味着他将继任宰相之职。
可皇帝想御驾亲征,却遇到不少阻力,在勤政殿里,数十名大臣轮番上阵,劝说皇帝三思而后行,理由非常充分:朝廷未稳,皇帝此时离京,会带来更大的不稳,即使顺利消灭上官盛,也是得不偿失。
大臣似乎非常在意皇帝的安危,有些人甚至痛哭流涕,纷纷请战,愿意代替皇帝去剿灭叛贼。
韩孺子史书上见过类似的记载,而且不少,每次皇帝想要做点出格的事情,大臣都会全力反对,不只是出征,还有巡狩、修建新宫、改变旧法等等,很难说大臣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忠诚之余或许也有算计:既能表露对皇帝的关怀,又能建立名声,而且成本极低,只是磕头与痛哭。
只有武帝是个例外,在他中年之后,公开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少,直至于无,桓帝登基之后,这种做法又恢复了,无论大臣们对皇帝多不在意,该劝的还是得劝。
韩孺子这回坐在了宝座上,倾听大臣们讲述御驾出征的诸多不妥之处。
又花费了一个多时辰,午时已过,有大臣的肚子开始咕咕叫,韩孺子宣布:“朕意已决,众爱卿无需再劝。”
劝说又持续了一小会,终于停止,大臣们的行为将会被记载在史册中,后人不能指责他们不忠,这就够了。
但劝说并非浪费时间,韩孺子倾听了每一条反对理由,有一些的确是他事先没想到的,可以及时堵住漏洞。
他不打算再等群臣拿主意,直接下达圣旨,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刻钟,群臣猝不及防,不等他们提出反对,“议政”已经结束了。
第一道旨意:以太后的名义发布懿旨,宣布大楚宝玺暂作改变,由另一枚皇帝印玺代替。但是那枚独一无二的宝玺还是得找回来,这不仅事关大楚朝廷的颜面,在许多人眼里还预示着当今皇帝的位置能否长久。
第二道旨意:右巡御史申明志守宰相之职,留卫京城,大事小情都要请示宫中的太后。这是一项临时任命,也是对申明志的考验,只有通过之后,才能由“守”变作“任”。
第三道旨意:中掌玺刘介升任中司监,中常侍杨奉接任中掌玺,但是在职责上做了一点改变,杨奉不仅掌管皇帝印玺,同时兼管太后之印。
不少大臣反应过来,这意味着皇帝离京之后,真正掌权的不是守宰相申明志,也不是太后,而是一名太监!
又有人想要磕头反对,韩孺子不给他们机会,立刻下达第四道旨意:南、北军各出五千人,他只带一万将士征讨上官盛。
大臣们一下子炸了锅,暂时忘记太监掌权之事,再度反对御驾新征,上官盛虽说只有数千人马,却击败了大将军韩星的几万将士,皇帝只带一万人出征,实在过于儿戏。
人声沸腾,太监不得不敲响小铜锣,要求众人闭口。
皇帝不做解释,继续发布第五道旨意:左察御史萧声与弘农郡守卓如鹤共任钦差,巡行天下各郡,一位负责监察吏治,一个负责督促赈灾,以半年为期。
这也是一项考验,如果萧声做得好,仍有可能继任宰相,令群臣纳闷的是弘农郡守卓如鹤,此人虽是武帝驸马,可是声名不显,连人都不在京城,居然会被皇帝选中,实在是怪事一件。
韩孺子在商县见过卓如鹤,对驸马那句“官府似乎有粮又似乎没粮”记忆深刻,因此决定派他去赈灾。
让流民返乡不是大楚最急迫的麻烦,却是最根本的问题,韩孺子自己腾不出手里,只好选择一面之缘的卓如鹤代替。
殿中大臣正苦思冥想卓如鹤是怎么回事的时候,皇帝发布第六道旨意:任命辟远侯张印为宿卫中郎将,即刻率领宿卫军前往边疆备守,第一站就是碎铁城。
皇帝多做了一句解释:“这是轮守,南军、北军去年守卫边疆,今年该轮到宿卫军了。”
对这道圣旨,大臣们倒是很支持,宿卫军惹下那么大的乱子,理应受到惩罚,皇帝既然非要亲征,宿卫军更不能留在京中。
张印本人不在殿中,有几位大臣明白了皇帝的另一层用意,辟远侯到了碎铁城就能释放自己的孙子张养浩,可是想名正言顺地带孙子返京,非得立一大功不可。
韩孺子不想立刻派张印去西域,他现在更担心匈奴人的入侵。委派张印守卫北疆有点冒险,这位口讷的老将军虽然立过不少军功,却极少有过独挡一面的经历,韩孺子想趁机试探一下辟远侯的能力。
又有大臣想劝说皇帝多带兵马,并且取消太监杨奉的权力,韩孺子不给他们开... -->>
(感谢读者“翠卷”的飘红打赏。)
为了太庙告祖、宣布皇帝回归,礼部和宗正府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告祖、祭天、拜地、召见群臣、大赦天下……整套程序要从早持续到晚,韩孺子砍掉一多半环节,只有一个时辰就宣告礼毕,他又是大楚皇帝了。
右巡御史申明志被指定为群臣的带头人,这意味着他将继任宰相之职。
可皇帝想御驾亲征,却遇到不少阻力,在勤政殿里,数十名大臣轮番上阵,劝说皇帝三思而后行,理由非常充分:朝廷未稳,皇帝此时离京,会带来更大的不稳,即使顺利消灭上官盛,也是得不偿失。
大臣似乎非常在意皇帝的安危,有些人甚至痛哭流涕,纷纷请战,愿意代替皇帝去剿灭叛贼。
韩孺子史书上见过类似的记载,而且不少,每次皇帝想要做点出格的事情,大臣都会全力反对,不只是出征,还有巡狩、修建新宫、改变旧法等等,很难说大臣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忠诚之余或许也有算计:既能表露对皇帝的关怀,又能建立名声,而且成本极低,只是磕头与痛哭。
只有武帝是个例外,在他中年之后,公开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少,直至于无,桓帝登基之后,这种做法又恢复了,无论大臣们对皇帝多不在意,该劝的还是得劝。
韩孺子这回坐在了宝座上,倾听大臣们讲述御驾出征的诸多不妥之处。
又花费了一个多时辰,午时已过,有大臣的肚子开始咕咕叫,韩孺子宣布:“朕意已决,众爱卿无需再劝。”
劝说又持续了一小会,终于停止,大臣们的行为将会被记载在史册中,后人不能指责他们不忠,这就够了。
但劝说并非浪费时间,韩孺子倾听了每一条反对理由,有一些的确是他事先没想到的,可以及时堵住漏洞。
他不打算再等群臣拿主意,直接下达圣旨,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刻钟,群臣猝不及防,不等他们提出反对,“议政”已经结束了。
第一道旨意:以太后的名义发布懿旨,宣布大楚宝玺暂作改变,由另一枚皇帝印玺代替。但是那枚独一无二的宝玺还是得找回来,这不仅事关大楚朝廷的颜面,在许多人眼里还预示着当今皇帝的位置能否长久。
第二道旨意:右巡御史申明志守宰相之职,留卫京城,大事小情都要请示宫中的太后。这是一项临时任命,也是对申明志的考验,只有通过之后,才能由“守”变作“任”。
第三道旨意:中掌玺刘介升任中司监,中常侍杨奉接任中掌玺,但是在职责上做了一点改变,杨奉不仅掌管皇帝印玺,同时兼管太后之印。
不少大臣反应过来,这意味着皇帝离京之后,真正掌权的不是守宰相申明志,也不是太后,而是一名太监!
又有人想要磕头反对,韩孺子不给他们机会,立刻下达第四道旨意:南、北军各出五千人,他只带一万将士征讨上官盛。
大臣们一下子炸了锅,暂时忘记太监掌权之事,再度反对御驾新征,上官盛虽说只有数千人马,却击败了大将军韩星的几万将士,皇帝只带一万人出征,实在过于儿戏。
人声沸腾,太监不得不敲响小铜锣,要求众人闭口。
皇帝不做解释,继续发布第五道旨意:左察御史萧声与弘农郡守卓如鹤共任钦差,巡行天下各郡,一位负责监察吏治,一个负责督促赈灾,以半年为期。
这也是一项考验,如果萧声做得好,仍有可能继任宰相,令群臣纳闷的是弘农郡守卓如鹤,此人虽是武帝驸马,可是声名不显,连人都不在京城,居然会被皇帝选中,实在是怪事一件。
韩孺子在商县见过卓如鹤,对驸马那句“官府似乎有粮又似乎没粮”记忆深刻,因此决定派他去赈灾。
让流民返乡不是大楚最急迫的麻烦,却是最根本的问题,韩孺子自己腾不出手里,只好选择一面之缘的卓如鹤代替。
殿中大臣正苦思冥想卓如鹤是怎么回事的时候,皇帝发布第六道旨意:任命辟远侯张印为宿卫中郎将,即刻率领宿卫军前往边疆备守,第一站就是碎铁城。
皇帝多做了一句解释:“这是轮守,南军、北军去年守卫边疆,今年该轮到宿卫军了。”
对这道圣旨,大臣们倒是很支持,宿卫军惹下那么大的乱子,理应受到惩罚,皇帝既然非要亲征,宿卫军更不能留在京中。
张印本人不在殿中,有几位大臣明白了皇帝的另一层用意,辟远侯到了碎铁城就能释放自己的孙子张养浩,可是想名正言顺地带孙子返京,非得立一大功不可。
韩孺子不想立刻派张印去西域,他现在更担心匈奴人的入侵。委派张印守卫北疆有点冒险,这位口讷的老将军虽然立过不少军功,却极少有过独挡一面的经历,韩孺子想趁机试探一下辟远侯的能力。
又有大臣想劝说皇帝多带兵马,并且取消太监杨奉的权力,韩孺子不给他们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