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题种种论宝钗(二)
800小说网 wuduxsw.com,诛红与八十红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迷题种种论宝钗(二)从养成到浑然天成的正反宝钗
关于宝钗社会上是有争议的,所以这里笔者先谈谈看书,尔后再谈看《红楼梦》、看宝钗。
笔者认为有的时候看书要纯文字看书,否则容易为作者所骗。一篇文章都有文字、文理、文华等方面内涵外延,文字看用字词是否正确;文理看文章结构是否合理;文华看一篇文章整体印象。一篇文章是否好、是否让人感到韵味无穷、是否能够流传,主要看一个词用的是否巧妙、一句话是否能够发人深省、整篇文章是否能够呈现好社会风貌说明好社会道理。一篇文章都带有社会机理和个人观感两层内涵。社会机理反应社会基本模式,个人观感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就需要做社会分析。当文章书籍内容多、跨度大、观点杂时,就需要好好做做字斟句酌,从纯文字角度分析,避免为作者左右,因为毕竟以个人成长为要。时间上说就是经典的久经检验大家记就可以了,新的不成熟就要用用辩证法。
笔者看《红楼梦》一如大多数60末:先高中学生时看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大学看经典的人民文学出版社82版,工作后逐渐接触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对于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课本,因为那里面往往是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经典和精华成分。所以,高中看《林黛玉进贾府》里面对于场景人物的描写确实感觉迷醉。到大学看《红楼梦》涉及复杂人物和场景变换,由此产生些许迷惘,后来找到红楼梦人物关系图和贾府地图捋顺书本情节。虽然有******主席指出《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但是由于专业原因同样常自迷惘有必要崇拜一个消亡时代的代表事物吗?及至工作对于逐渐搜罗的各种评字版本只可迷乱可以形容,最后发现汇教版本,以东方出版社的《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为佳。笔者说“看书要纯文字看书,否则容易为作者所骗”是因为即便同一内容的书籍也要对比差异性的,不同版本等于一本新书,像有文章就程高本对原书的改动做过说明。
最后的闲话是读书以有收获最重要。看书是怕干净的。有的买书人买书当宝贝束之高阁,多数只能证明有书不能证明拥有知识。相对于现代人收入一本书价格不高,买书人看书的时候可以知道普遍印刷品价值不高就没必要刻意保护它。所以,在现代买书的人逐渐减少的情况下,社会还是要提倡读书法的,除了勾画外批注笔记是可以写在书页空白处的,像笔者人民文学出版社82版的《红楼梦》可以说是最实用的。现代人使用电子出版物的增多,但多数阅读软件都有笔记功能,所以科技发展依然可以做到随身一书养书香的。读书还是以经典为最好养人,文学情节或专业书也可以,其它多数电子书是休闲为主了。
过去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读书人的气质怎么养成的呐?读书人一般都有深邃的气质,这种气质是一种民族本性。不同于西方,西方即便是大学教授也难免受物质社会影响带有特有物的贵性,或者说西方任何人都有贵族气质影子。中国人的气质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要培养它吸收古代文化精华是免不了的,具体说要读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佛教的《金刚经》和《心经》、兵家的《孙子兵法》,用周内日读、月内间读、年内偶读的方法来逐渐吸收理解,使自己由荣而华慢慢提升。
笔者一家之言扯些闲话,若论宝钗本性其实全在“儒商”二字。薛家本是皇商,宝钗的父亲虽然没有出过场,但从宝钗、宝琴的教养上可见一斑,是脱不出“儒商”二字。“穷儿富女”的古代鉴语造成薛氏兄妹的差异,因为男子少年没有经历苦楚难有奋发之力、女子少时没有接触过百物长大难以在家内理政;男子少富不以物为物难以聚力,女子少贫则易受外物吸引是多纷乱。这是个人,而儒商以儒家参与经济影响社会,像古代孔子门徒子贡在内聚财自富、在外“子贡一出”改变春秋末期七国命运。以儒行商不仅知道利益,也是知道利害的,这一点造成对于宝钗的评价分成“拥钗”和“反钗”正反两派。
有人说:宝钗没有做过买卖呀?那么贾府小社会,宝钗在贾府经营的不是生意而是感情,第一回不是说“大旨谈情”吗。拥钗派多以宝钗为标准士大夫形象而心生仰慕;反钗派以其漠视金钏生命而挖掘其种种阴暗面。笔者叹息宝钗触下人之非而有誉、处贾府之黑而能全、面宝玉之疏而能围、迎黛玉之敌而能友,凡此种种局面确都是随心而起,只能说薛家确实能养得如此儿女。注意薛蟠也是一样,以后另文梳理。
有人说:这么讲你是拥钗派喽?笔者自认只是理论下的客观。因为儒家的社会哲学不论好与坏,儒家孔子是问礼于老子过的,儒家也是讲究自然之道的,儒家的中庸是讲究契合的。换句话说是“这么做对大家都合适”,好与坏是事后的评价。所以,标准的儒家人士表面上“你看他做什么都是对的”是一种社会选择的结果。人如此,国也如此。天性、人性、事物的本性终归一样。宝钗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后天养成乃至浑然天成人物形象。在宝钗看来生活也好、仕途经济政途也罢就是正途,就是宝钗的“道”。她希望用自己的道影响他人,尤其宝玉。在她看来如果宝玉能够走上正途,那么贾府的那些悲剧就不会发生。而宝玉有自己的“道”,而他的道发展了一点,这一点的差异竟然扩大成沟壑般的存在。人生造化弄人也许就在于此吧。
2016.3.17
迷题种种论宝钗(二)从养成到浑然天成的正反宝钗
关于宝钗社会上是有争议的,所以这里笔者先谈谈看书,尔后再谈看《红楼梦》、看宝钗。
笔者认为有的时候看书要纯文字看书,否则容易为作者所骗。一篇文章都有文字、文理、文华等方面内涵外延,文字看用字词是否正确;文理看文章结构是否合理;文华看一篇文章整体印象。一篇文章是否好、是否让人感到韵味无穷、是否能够流传,主要看一个词用的是否巧妙、一句话是否能够发人深省、整篇文章是否能够呈现好社会风貌说明好社会道理。一篇文章都带有社会机理和个人观感两层内涵。社会机理反应社会基本模式,个人观感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就需要做社会分析。当文章书籍内容多、跨度大、观点杂时,就需要好好做做字斟句酌,从纯文字角度分析,避免为作者左右,因为毕竟以个人成长为要。时间上说就是经典的久经检验大家记就可以了,新的不成熟就要用用辩证法。
笔者看《红楼梦》一如大多数60末:先高中学生时看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大学看经典的人民文学出版社82版,工作后逐渐接触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对于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课本,因为那里面往往是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经典和精华成分。所以,高中看《林黛玉进贾府》里面对于场景人物的描写确实感觉迷醉。到大学看《红楼梦》涉及复杂人物和场景变换,由此产生些许迷惘,后来找到红楼梦人物关系图和贾府地图捋顺书本情节。虽然有******主席指出《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但是由于专业原因同样常自迷惘有必要崇拜一个消亡时代的代表事物吗?及至工作对于逐渐搜罗的各种评字版本只可迷乱可以形容,最后发现汇教版本,以东方出版社的《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为佳。笔者说“看书要纯文字看书,否则容易为作者所骗”是因为即便同一内容的书籍也要对比差异性的,不同版本等于一本新书,像有文章就程高本对原书的改动做过说明。
最后的闲话是读书以有收获最重要。看书是怕干净的。有的买书人买书当宝贝束之高阁,多数只能证明有书不能证明拥有知识。相对于现代人收入一本书价格不高,买书人看书的时候可以知道普遍印刷品价值不高就没必要刻意保护它。所以,在现代买书的人逐渐减少的情况下,社会还是要提倡读书法的,除了勾画外批注笔记是可以写在书页空白处的,像笔者人民文学出版社82版的《红楼梦》可以说是最实用的。现代人使用电子出版物的增多,但多数阅读软件都有笔记功能,所以科技发展依然可以做到随身一书养书香的。读书还是以经典为最好养人,文学情节或专业书也可以,其它多数电子书是休闲为主了。
过去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读书人的气质怎么养成的呐?读书人一般都有深邃的气质,这种气质是一种民族本性。不同于西方,西方即便是大学教授也难免受物质社会影响带有特有物的贵性,或者说西方任何人都有贵族气质影子。中国人的气质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要培养它吸收古代文化精华是免不了的,具体说要读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佛教的《金刚经》和《心经》、兵家的《孙子兵法》,用周内日读、月内间读、年内偶读的方法来逐渐吸收理解,使自己由荣而华慢慢提升。
笔者一家之言扯些闲话,若论宝钗本性其实全在“儒商”二字。薛家本是皇商,宝钗的父亲虽然没有出过场,但从宝钗、宝琴的教养上可见一斑,是脱不出“儒商”二字。“穷儿富女”的古代鉴语造成薛氏兄妹的差异,因为男子少年没有经历苦楚难有奋发之力、女子少时没有接触过百物长大难以在家内理政;男子少富不以物为物难以聚力,女子少贫则易受外物吸引是多纷乱。这是个人,而儒商以儒家参与经济影响社会,像古代孔子门徒子贡在内聚财自富、在外“子贡一出”改变春秋末期七国命运。以儒行商不仅知道利益,也是知道利害的,这一点造成对于宝钗的评价分成“拥钗”和“反钗”正反两派。
有人说:宝钗没有做过买卖呀?那么贾府小社会,宝钗在贾府经营的不是生意而是感情,第一回不是说“大旨谈情”吗。拥钗派多以宝钗为标准士大夫形象而心生仰慕;反钗派以其漠视金钏生命而挖掘其种种阴暗面。笔者叹息宝钗触下人之非而有誉、处贾府之黑而能全、面宝玉之疏而能围、迎黛玉之敌而能友,凡此种种局面确都是随心而起,只能说薛家确实能养得如此儿女。注意薛蟠也是一样,以后另文梳理。
有人说:这么讲你是拥钗派喽?笔者自认只是理论下的客观。因为儒家的社会哲学不论好与坏,儒家孔子是问礼于老子过的,儒家也是讲究自然之道的,儒家的中庸是讲究契合的。换句话说是“这么做对大家都合适”,好与坏是事后的评价。所以,标准的儒家人士表面上“你看他做什么都是对的”是一种社会选择的结果。人如此,国也如此。天性、人性、事物的本性终归一样。宝钗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后天养成乃至浑然天成人物形象。在宝钗看来生活也好、仕途经济政途也罢就是正途,就是宝钗的“道”。她希望用自己的道影响他人,尤其宝玉。在她看来如果宝玉能够走上正途,那么贾府的那些悲剧就不会发生。而宝玉有自己的“道”,而他的道发展了一点,这一点的差异竟然扩大成沟壑般的存在。人生造化弄人也许就在于此吧。
201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