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wuduxsw.com,嘉靖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老唐环视四周,知道郑光的意思,便开口道:“当然是这幅景象美一些,看着这幅景象,为师真的不觉得这是贱人在做贱事。”
郑光抿着嘴唇点了点头,把目光投放的更远:“重农抑商不是商鞅首创,也不是商鞅发扬光大,纵使没有商鞅,也会有张鞅李鞅这样做,我想,最早的先人推行重农抑商之前,定然没有抑商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定然遇到了什么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才促使先人使用了重农抑商之法。
学生猜想,先秦时期,先人农耕所获之物远远少于今日,如果今日的粮食每亩地可以生产五百斤出来,那么先秦时期,每亩地可能只有一百斤,咱们吃的量都是差不多的,如果亩产少,那么需要的土地就多,劳力也多,累死累活一整年却几乎吃不饱,且商业所获财物远多于农耕,这样自然会促使更多的人选择经商而不是务农。
如此一来,务农的人少了,那时也没有什么别的农具可以帮助务农,完全靠人力,效率很低,人一少,地里就没有更多的作物长出来,慢慢的,粮食越来越少,人们就没吃的,那个时候更没有其余那么多国家和咱们做生意,除了农作物,也很少有不需要从地里种出来的原料制作的商品,没人种地就没有东西可买卖。
有人猜测重农抑商之说最早是由李悝提出,但是,学生以为具体做法可能是李悝总结提出,而首先这样做的人,应该早于周,可惜三代史料完全失传,使我等不得而知具体情形。
学生读史书,得知殷商数次迁都,学生以为那时发生了严重灾难,破坏农业生产,造成饥荒和物品短缺,拥有商品和粮食的少数巨商囤积居奇,导致物价飞涨,国家大乱,这样的做法,会促使某位商王进行了改革,推行重农抑商之法,才逐渐稳住了局面,周室衰微,诸侯并起,需要大量富商巨贾相助,遂放宽限制,是以春秋战国巨商甚多,直到李悝变法才有所改变。
但是几千年之后的如今,咱们的粮食产量比之过去多了数十倍不止,不需要以农作物为原料生产的商品也逐渐多了许多,更有诸国渴望与大明交易,做生意。
学生窃以为,可能大明已经不是需要那么多人待在田地里,依靠农具和耕牛,我们可能并不需要一家子五六个壮丁都待在地里,合理改进农具,改进耕作之法,完全可以解放出一大批劳动力从事别的职业,因为土地能生产的东西就那么多,不会因为耕作它的人多,它产量就多,如果三个人耕作就能把一块土地发挥到极限,又何必要让五个人去做呢?
咱们其实完全可以节约下两个壮丁去做别的事情,或者务工,或者经商,产生更多的财富,并不会因此而引发大明的粮食危机,先民们遇到的问题,在如今的大明,已经不复存在了,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学生以为本质上,四民并无高低之分,不过是职能划分不同而已,四民之中,缺了任意一个,都会导致国将不国,那么,为何要在四民之中,划下等级高低之分呢?”
随着郑光的讲述,唐顺之眼中的神采越发闪亮,郑光说完之后,老唐兴奋地询问:“这些事情并非是我所传授,你自己悟出来的吗?”
当然是我自己想的,不过,也是得益于现代的某些研究吧,可能我看问题的角度不太一样了,如此想着,郑光开口道:“读书练武之余,学生也喜欢读史书,野记杂文也读过不少,所以想的问题很多,也想了不少自己的猜测,只是不知道对不对。”
老唐欣慰的一笑,把目光转向了南方:“你们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哈哈哈!我唐顺之的弟子,不用你们瞧得起!”说罢,老唐把目光转向郑光,笑眯眯的说道:“能有这样的看法,就注明你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读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虽然不能用在科举考试上,但是定可以用在为官上,只是可惜啊,三代史料,铸无射之乱后全部失传,以致无法考证。”
说着,老唐的面色凝重了几分:“但是,关于四民之说,光儿,牢记在心,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要说出来,除非你做到了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否则,永远都不要说出来,记住了吗?是永远。”
郑光明白唐顺之的意思,所以也随之点头:“学生牢记在心。”
这种说法要是说出去,就等于是和整个儒门作对了,就算是首辅,就算是皇帝,估计也没有那个胆量吧?但是,董仲舒和朱熹费尽心思编织的大网,虽然已经遮蔽了整个天空,终究,还是留下了一线希望……
唐顺之打算带着郑光去绍兴,他和那些朋友们约好了在绍兴会面,他并没有... -->>
老唐环视四周,知道郑光的意思,便开口道:“当然是这幅景象美一些,看着这幅景象,为师真的不觉得这是贱人在做贱事。”
郑光抿着嘴唇点了点头,把目光投放的更远:“重农抑商不是商鞅首创,也不是商鞅发扬光大,纵使没有商鞅,也会有张鞅李鞅这样做,我想,最早的先人推行重农抑商之前,定然没有抑商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定然遇到了什么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才促使先人使用了重农抑商之法。
学生猜想,先秦时期,先人农耕所获之物远远少于今日,如果今日的粮食每亩地可以生产五百斤出来,那么先秦时期,每亩地可能只有一百斤,咱们吃的量都是差不多的,如果亩产少,那么需要的土地就多,劳力也多,累死累活一整年却几乎吃不饱,且商业所获财物远多于农耕,这样自然会促使更多的人选择经商而不是务农。
如此一来,务农的人少了,那时也没有什么别的农具可以帮助务农,完全靠人力,效率很低,人一少,地里就没有更多的作物长出来,慢慢的,粮食越来越少,人们就没吃的,那个时候更没有其余那么多国家和咱们做生意,除了农作物,也很少有不需要从地里种出来的原料制作的商品,没人种地就没有东西可买卖。
有人猜测重农抑商之说最早是由李悝提出,但是,学生以为具体做法可能是李悝总结提出,而首先这样做的人,应该早于周,可惜三代史料完全失传,使我等不得而知具体情形。
学生读史书,得知殷商数次迁都,学生以为那时发生了严重灾难,破坏农业生产,造成饥荒和物品短缺,拥有商品和粮食的少数巨商囤积居奇,导致物价飞涨,国家大乱,这样的做法,会促使某位商王进行了改革,推行重农抑商之法,才逐渐稳住了局面,周室衰微,诸侯并起,需要大量富商巨贾相助,遂放宽限制,是以春秋战国巨商甚多,直到李悝变法才有所改变。
但是几千年之后的如今,咱们的粮食产量比之过去多了数十倍不止,不需要以农作物为原料生产的商品也逐渐多了许多,更有诸国渴望与大明交易,做生意。
学生窃以为,可能大明已经不是需要那么多人待在田地里,依靠农具和耕牛,我们可能并不需要一家子五六个壮丁都待在地里,合理改进农具,改进耕作之法,完全可以解放出一大批劳动力从事别的职业,因为土地能生产的东西就那么多,不会因为耕作它的人多,它产量就多,如果三个人耕作就能把一块土地发挥到极限,又何必要让五个人去做呢?
咱们其实完全可以节约下两个壮丁去做别的事情,或者务工,或者经商,产生更多的财富,并不会因此而引发大明的粮食危机,先民们遇到的问题,在如今的大明,已经不复存在了,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学生以为本质上,四民并无高低之分,不过是职能划分不同而已,四民之中,缺了任意一个,都会导致国将不国,那么,为何要在四民之中,划下等级高低之分呢?”
随着郑光的讲述,唐顺之眼中的神采越发闪亮,郑光说完之后,老唐兴奋地询问:“这些事情并非是我所传授,你自己悟出来的吗?”
当然是我自己想的,不过,也是得益于现代的某些研究吧,可能我看问题的角度不太一样了,如此想着,郑光开口道:“读书练武之余,学生也喜欢读史书,野记杂文也读过不少,所以想的问题很多,也想了不少自己的猜测,只是不知道对不对。”
老唐欣慰的一笑,把目光转向了南方:“你们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哈哈哈!我唐顺之的弟子,不用你们瞧得起!”说罢,老唐把目光转向郑光,笑眯眯的说道:“能有这样的看法,就注明你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读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虽然不能用在科举考试上,但是定可以用在为官上,只是可惜啊,三代史料,铸无射之乱后全部失传,以致无法考证。”
说着,老唐的面色凝重了几分:“但是,关于四民之说,光儿,牢记在心,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要说出来,除非你做到了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否则,永远都不要说出来,记住了吗?是永远。”
郑光明白唐顺之的意思,所以也随之点头:“学生牢记在心。”
这种说法要是说出去,就等于是和整个儒门作对了,就算是首辅,就算是皇帝,估计也没有那个胆量吧?但是,董仲舒和朱熹费尽心思编织的大网,虽然已经遮蔽了整个天空,终究,还是留下了一线希望……
唐顺之打算带着郑光去绍兴,他和那些朋友们约好了在绍兴会面,他并没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