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wuduxsw.com,唐朝诡事录2:长安鬼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王太一害怕,掉了下来。跑是跑不了了,王太只好坦白身份。巨虎沉吟良久:“说起来,你本是我的食物,按天命,应在十多天后被我吃掉,而我今天提前去捕捉你,所以才被你打了一棒。既然我们再次相遇,说明你我有缘,那我就放过你这次,并保护你安然度过此劫吧!”
王太惊喜而拜。
巨虎说:“十几天后,带一头猪来,用自己的血涂它的头,将其拴在庭中大树下,你则上树躲避。按我说的做,可保平安。”
十多天后,王太带着猪来了。
巨虎多少有点意外:“诚信如此,真君子,我更没理由欺骗你了。”
抹有王太血的猪被拴在树下,王太则爬上树。安排妥当后,巨虎从庙中跳出,在树下一边吼叫,一边跳跃做扑食状。最后,掉头将猪吞噬,然后钻回庙里,等再出来时,又已化为人形:“你可以下来了。”
王太来到地上,再拜虎神。
这确实是一只不错的老虎,有诚信,事情想得也周到。
故事中,有一点值得注意:老虎为虎神时,是人的思维;化为原形后,则完全是虎的思维了,如果王太不上树,定为其所食。下面的故事亦可以佐证这一点。
位于黔地的费州,在唐时,境内多虎,有个叫费忠的人,夜宿山林,聚火取暖后,自己上了树。夜有虎来,不见人迹,便脱去虎皮,变为一老者,在柴火边枕手而睡。费忠见此情景,持刀而下,取了虎皮,横刀逼问。
老者说:“我是北村的费老,因做错事,被罚为虎,依上天所定,我要吃一个叫费忠的人,才可托生。”
费忠问:“天命如此,有什么办法吗?”
“可以以同名同姓者代替。”
“南村有个人,也叫费忠,那就让他代替我吧。”
老者叫费忠上树,从树上将自己所脱的虎皮扔下来。费忠问其缘故,老者说:“我若入皮,则不相识。你若落地,必当被食。事理则然,非负约也。”也就是说,化为虎后,就完全不再认识费忠了,那样就会误食。
老者得虎皮后,从后脚一点点钻入,遂化为虎。
南村还真有一个人叫费忠,这天他正在锄地,一抬头,见一只老虎正瞪着自己,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吃了。
王太的故事中,主人公在巨虎的指点下,躲过了灾祸;但费忠的故事中,老虎和主人公就不太地道了,他们把凶险偷偷地转移到他人身上,叫人想到冥界某些受贿小鬼的做法。相比之下,下面的老虎就渺小了许多。
老虎已是兽中之王了。不过,按照某些记载,它们却惧怕另一种动物。那就是山魈。
唐玄宗天宝末年,刘荐到岭南做判官,行进在茫茫大山中,一抬头,见古树的藤蔓间有一只山魈正在荡来荡去。
刘判官大喊:“遇妖鬼矣!”
没想到山魈大怒,作人语:“刘判官,我自己正在这玩游戏,碍你什么事了?为什么要骂我?”说完,它大声呼喊“斑子”。
很快来了几只老虎。原来,斑子就是老虎。
老虎先拜了山魈,山魈叫它们去捕刘判官。刘判官慌乱中打马逃跑,但很快被老虎劫回,叼到山魈面前。
山魈“嘿嘿”一笑:“刘判官,还骂我吗?”这让刘判官哭笑不得,无奈,只有拜求饶命。
山魈也无意加害刘判官,折腾了一会儿,说:“行了,你可以走啦!”话音落后,一旁围着的老虎才将我们的刘判官放了。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老虎在山魈面前是很乖的。这种观点在唐朝达成了共识。
山魈是猿猴的一种,狒狒的近亲,又称鬼狒,因其面目狰狞,一如鬼怪。这种狰狞借助于其面部极为鲜明的颜色(棕、绿、白、红、橙)而更令人恐惧。现代的人们认为这种动物性情暴戾,富有攻击性,但古人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的经验里,它们还是蛮不错的,比如那只怀疑自己被侮辱的山魈,出完气后,就放走了刘判官。
《广异记》中还有一条山魈指使老虎的故事,在这里先介绍了山魈的特点:“独足反踵,手足三歧。”说它只有一只脚,且脚跟冲前,手脚都只有三根指头,并进一步讲到母山魈好脂粉,公山魈喜金钱,人若给了它们这些东西,入山后便会被保护。
同在天宝年间,一人负囊于夜间山行,担心遇到老虎,想上树休息,却遇见一只母山魈。
母山魈意味深长地问:“囊中有何物?”
行人知其性情,即以脂粉相赠。
母山魈很高兴,说:“不必上树了,你安心地在树下睡觉吧,没有谁敢把你怎么样。”
于是,行人就宿于树下。
夜半过后,有老虎来了,于是母山魈下树,“以手抚虎头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母山魈像对待自己的晚辈那样,摸摸老虎头说:“老虎啊老虎,这是我的客人,你们快走吧,别把人家吓着!”于是,那只老虎就乖乖地走了。
不但老虎时常出现在唐人的世界里,就连传说中的伥也是这样。
我们熟悉一个成语:为虎作伥。何为伥?伥是鬼,且不是一般的鬼,它们是被老虎吃的人所化成的。变成鬼后,他们又会帮老虎害人。
开元末,渝州多虎暴,设机阱,恒未得之。月夕,人有登树候望,见一伥鬼如七八岁小儿,无衣轻行,通身碧色,来发其机。及过,人又下树正之。须臾,一虎径来,为陷机所中而死。久之,小儿行哭而返,因入虎口。及明开视,有碧石大如鸡子在虎喉焉。(《广异记》)
这里就讲到伥鬼的故事。
该伥鬼出现在唐玄宗开元末年的四川渝州之夜。
蜀地林密,老虎成群,渝州一带,多为虎患所扰,当地居民为消除虎灾,遍置陷阱或机关,但收效不大。
此夜,渝州界内有村民在树下设机关捕虎,自己攀树而窥。到了夜半,见一浑身碧绿色的小儿,有七八岁的样子,轻步而来,在树下转悠了一圈,将捕虎的机关破坏掉,随后又飘然而去。
等那小儿走后,树上的村民急忙下树,又将机关恢复,随即再次攀缘上树。
刚到树上,一头斑斓猛虎即漫步而来,行至树下,中机关而死。村民没敢马上下树,因担心还有虎来。他在树上又隐藏了一会儿,看到先前来的那个碧绿小儿哭号而返,随后钻进虎口。
这小儿何以对虎如此忠贞?
现在我们知道了,那小儿,正是伥鬼。
到了转天,村民打开虎口,发现里面有一块碧石。
按唐人的理解,若捕虎,必先制伥。伥鬼是有弱点的,比如说眼神不好,尤其是吃了酸的东西后(尤好吃杨梅),几乎就相当于盲人了。
一般来说,伥鬼对老虎是很忠贞的,不过也有反例。
唐时有人叫石井崖,自小舞枪弄棒,身手不凡,成为村子的里正,也就是村官。他有点文化,所以并不甘心一辈子窝在这小村子里,想走另一条路,于是开始读经学儒,自号“书生”。
这天上午,石井崖起身去县城买衣服。
从村子到县城,路不近,得翻一座大山,山中有猛兽、强盗,石井崖随身带了刀枪,以作防备。
钻进大山,走了一段,看到前面有溪流清澈见底,水流湍湍,石井崖正欲渡过,发现旁边巨岩上似乎站着几个人。
中间一人,道士打扮,身着红衣,但面色甚黄。两个青衣童子站在两侧。
道士说:“明天中午,我要吃石井崖充饥。但此人阳气正旺,又擅武艺,不可掉以轻心。我当作法,使你们幻化形状,前去收缴他身上携... -->>
王太一害怕,掉了下来。跑是跑不了了,王太只好坦白身份。巨虎沉吟良久:“说起来,你本是我的食物,按天命,应在十多天后被我吃掉,而我今天提前去捕捉你,所以才被你打了一棒。既然我们再次相遇,说明你我有缘,那我就放过你这次,并保护你安然度过此劫吧!”
王太惊喜而拜。
巨虎说:“十几天后,带一头猪来,用自己的血涂它的头,将其拴在庭中大树下,你则上树躲避。按我说的做,可保平安。”
十多天后,王太带着猪来了。
巨虎多少有点意外:“诚信如此,真君子,我更没理由欺骗你了。”
抹有王太血的猪被拴在树下,王太则爬上树。安排妥当后,巨虎从庙中跳出,在树下一边吼叫,一边跳跃做扑食状。最后,掉头将猪吞噬,然后钻回庙里,等再出来时,又已化为人形:“你可以下来了。”
王太来到地上,再拜虎神。
这确实是一只不错的老虎,有诚信,事情想得也周到。
故事中,有一点值得注意:老虎为虎神时,是人的思维;化为原形后,则完全是虎的思维了,如果王太不上树,定为其所食。下面的故事亦可以佐证这一点。
位于黔地的费州,在唐时,境内多虎,有个叫费忠的人,夜宿山林,聚火取暖后,自己上了树。夜有虎来,不见人迹,便脱去虎皮,变为一老者,在柴火边枕手而睡。费忠见此情景,持刀而下,取了虎皮,横刀逼问。
老者说:“我是北村的费老,因做错事,被罚为虎,依上天所定,我要吃一个叫费忠的人,才可托生。”
费忠问:“天命如此,有什么办法吗?”
“可以以同名同姓者代替。”
“南村有个人,也叫费忠,那就让他代替我吧。”
老者叫费忠上树,从树上将自己所脱的虎皮扔下来。费忠问其缘故,老者说:“我若入皮,则不相识。你若落地,必当被食。事理则然,非负约也。”也就是说,化为虎后,就完全不再认识费忠了,那样就会误食。
老者得虎皮后,从后脚一点点钻入,遂化为虎。
南村还真有一个人叫费忠,这天他正在锄地,一抬头,见一只老虎正瞪着自己,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吃了。
王太的故事中,主人公在巨虎的指点下,躲过了灾祸;但费忠的故事中,老虎和主人公就不太地道了,他们把凶险偷偷地转移到他人身上,叫人想到冥界某些受贿小鬼的做法。相比之下,下面的老虎就渺小了许多。
老虎已是兽中之王了。不过,按照某些记载,它们却惧怕另一种动物。那就是山魈。
唐玄宗天宝末年,刘荐到岭南做判官,行进在茫茫大山中,一抬头,见古树的藤蔓间有一只山魈正在荡来荡去。
刘判官大喊:“遇妖鬼矣!”
没想到山魈大怒,作人语:“刘判官,我自己正在这玩游戏,碍你什么事了?为什么要骂我?”说完,它大声呼喊“斑子”。
很快来了几只老虎。原来,斑子就是老虎。
老虎先拜了山魈,山魈叫它们去捕刘判官。刘判官慌乱中打马逃跑,但很快被老虎劫回,叼到山魈面前。
山魈“嘿嘿”一笑:“刘判官,还骂我吗?”这让刘判官哭笑不得,无奈,只有拜求饶命。
山魈也无意加害刘判官,折腾了一会儿,说:“行了,你可以走啦!”话音落后,一旁围着的老虎才将我们的刘判官放了。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老虎在山魈面前是很乖的。这种观点在唐朝达成了共识。
山魈是猿猴的一种,狒狒的近亲,又称鬼狒,因其面目狰狞,一如鬼怪。这种狰狞借助于其面部极为鲜明的颜色(棕、绿、白、红、橙)而更令人恐惧。现代的人们认为这种动物性情暴戾,富有攻击性,但古人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的经验里,它们还是蛮不错的,比如那只怀疑自己被侮辱的山魈,出完气后,就放走了刘判官。
《广异记》中还有一条山魈指使老虎的故事,在这里先介绍了山魈的特点:“独足反踵,手足三歧。”说它只有一只脚,且脚跟冲前,手脚都只有三根指头,并进一步讲到母山魈好脂粉,公山魈喜金钱,人若给了它们这些东西,入山后便会被保护。
同在天宝年间,一人负囊于夜间山行,担心遇到老虎,想上树休息,却遇见一只母山魈。
母山魈意味深长地问:“囊中有何物?”
行人知其性情,即以脂粉相赠。
母山魈很高兴,说:“不必上树了,你安心地在树下睡觉吧,没有谁敢把你怎么样。”
于是,行人就宿于树下。
夜半过后,有老虎来了,于是母山魈下树,“以手抚虎头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母山魈像对待自己的晚辈那样,摸摸老虎头说:“老虎啊老虎,这是我的客人,你们快走吧,别把人家吓着!”于是,那只老虎就乖乖地走了。
不但老虎时常出现在唐人的世界里,就连传说中的伥也是这样。
我们熟悉一个成语:为虎作伥。何为伥?伥是鬼,且不是一般的鬼,它们是被老虎吃的人所化成的。变成鬼后,他们又会帮老虎害人。
开元末,渝州多虎暴,设机阱,恒未得之。月夕,人有登树候望,见一伥鬼如七八岁小儿,无衣轻行,通身碧色,来发其机。及过,人又下树正之。须臾,一虎径来,为陷机所中而死。久之,小儿行哭而返,因入虎口。及明开视,有碧石大如鸡子在虎喉焉。(《广异记》)
这里就讲到伥鬼的故事。
该伥鬼出现在唐玄宗开元末年的四川渝州之夜。
蜀地林密,老虎成群,渝州一带,多为虎患所扰,当地居民为消除虎灾,遍置陷阱或机关,但收效不大。
此夜,渝州界内有村民在树下设机关捕虎,自己攀树而窥。到了夜半,见一浑身碧绿色的小儿,有七八岁的样子,轻步而来,在树下转悠了一圈,将捕虎的机关破坏掉,随后又飘然而去。
等那小儿走后,树上的村民急忙下树,又将机关恢复,随即再次攀缘上树。
刚到树上,一头斑斓猛虎即漫步而来,行至树下,中机关而死。村民没敢马上下树,因担心还有虎来。他在树上又隐藏了一会儿,看到先前来的那个碧绿小儿哭号而返,随后钻进虎口。
这小儿何以对虎如此忠贞?
现在我们知道了,那小儿,正是伥鬼。
到了转天,村民打开虎口,发现里面有一块碧石。
按唐人的理解,若捕虎,必先制伥。伥鬼是有弱点的,比如说眼神不好,尤其是吃了酸的东西后(尤好吃杨梅),几乎就相当于盲人了。
一般来说,伥鬼对老虎是很忠贞的,不过也有反例。
唐时有人叫石井崖,自小舞枪弄棒,身手不凡,成为村子的里正,也就是村官。他有点文化,所以并不甘心一辈子窝在这小村子里,想走另一条路,于是开始读经学儒,自号“书生”。
这天上午,石井崖起身去县城买衣服。
从村子到县城,路不近,得翻一座大山,山中有猛兽、强盗,石井崖随身带了刀枪,以作防备。
钻进大山,走了一段,看到前面有溪流清澈见底,水流湍湍,石井崖正欲渡过,发现旁边巨岩上似乎站着几个人。
中间一人,道士打扮,身着红衣,但面色甚黄。两个青衣童子站在两侧。
道士说:“明天中午,我要吃石井崖充饥。但此人阳气正旺,又擅武艺,不可掉以轻心。我当作法,使你们幻化形状,前去收缴他身上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