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wuduxsw.com,清和(晋江5.5万收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么说,郑和已经同大和尚搭上了线,开始为某不良门派添砖加瓦?
想到这里,孟清和又拿出一封银子,权当恭喜郑和入道衍门下。
有未来的三保太监挡在前边,大和尚应该不会隔三差五找他探讨佛学了吧?
郑和接过银封,笑着道谢,随后取出一封书信,递给孟清和,道:“这是姚少师交代咱家带给给兴宁伯的。”
看着信封上苍劲的字体,孟清和无奈叹气,好吧,摆脱不良门派什么的,纯属白日做梦。
以道衍的性格,能用十年时间鼓动朱棣造反,他这点抗压能力算什么?随着大和尚功力不断加深,早晚有一天破防。
当着郑和的面拆开信封,展开信纸,如果郑和好奇,孟清和不介意当练嗓子念出来。
大和尚请郑和带信,本意应该就是让永乐帝知晓。
功高震主,四个字的分量可不轻。
不想天子疑心,藏着掖着绝对是最蠢的办法,一切摊开才是聪明人所为。
永乐帝以道衍为太子少师,想是希望道衍能把这样的道理教给世子。可惜世子不受教,让他不断失望。当朱棣不再对朱高炽发怒,采取漠视的态度冷处理时,才是消磨掉最后一丝父子情分的开始。
朱棣是天子,也是父亲。
如果朱高炽不能想明白这点,注定他将来的道路会走得无比艰辛。
原本,朱高煦朱高燧也活走上岔路,但出了孟清和这个变数,兄弟三人未来的命运,全都蒙上了一层薄雾。
道衍的信不长,除了关心徒弟,大多都是督促孟清和认真学习,好好钻研《易经》。关于朝政,则是一句没提。
原因只有一个,没必要。
立皇太子和迁都的事牵扯住朝臣的多数精力,余下时间还要处理公务,整日里忙得不可开交。若没有兀良哈上疏请天子主持公道,其间涉及到大宁是否出兵的问题,许多人都快忘记兴宁伯这号人物了。
当然,被孟清和狠下面子的六科给事中不会轻易忘了他,但在当下,有比找他麻烦更重要的事。因此,孟清和的“悠闲”日子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道衍了解孟清和,即使不明白写出来,孟清和也能猜出其中深意。
所以说,有个聪明徒弟就是好啊。
大和尚对此相当的自得。
他承认的徒弟,目前只有孟清和,郑和还需要靠边站。
如果不是永乐帝暗示,以道衍的行事风格,会主动和皇帝身边的内侍走动?根本不可能。
朱棣欲重用郑和,郑和就必须有能力为他所用。只会打仗和察言观色是绝对不行的,外廷的官员也不会指点一个宦官,道衍和尚成了最好的选择。
孟清和一边读信,一边同郑和聊上两句,将信上的内容透露给郑和知晓。
整封信读完,孟清和笑容依旧轻松,郑和的心却提了起来,不免再次慨叹,兴宁伯果真是不同了。自己与他交好绝对没错。
“郑公公此来大宁,单为天子恩赏一事?”收好信,孟清和示意亲卫退到门外,“关于北边,天子是否有旨意?”
郑和点点头,同样让跟随他的内官退下,待室内只剩他与孟清和两人,才开口说道:“陛下本意,朵颜三卫损失不小,总要安抚一下。”
“如何安抚,陛下可有吩咐?”
“兴宁伯附耳过来。”
示意孟清和靠近些,郑和压低声音,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转述一番。
越听,孟清和越是心惊。
这是安抚?确定不是挑拨,让朵颜三卫去和鞑靼打上一架?
“此乃天子口谕。”郑和肃然道,“咱家来时,侯显和王景弘已分别前往顺天府和开平。辽东那边,这会应也接到了旨意。天子的意思是,公道要讨,刀兵却不好轻动,先礼后兵,以和为贵嘛。”
孟清和:“……”
以和为贵?
这话要是旁人说的,他信。
可永乐帝?那就是个战争狂人。他信奉的绝对是长刀和火炮,用拳头讲道理。
以理服人,以和为贵?和自己人倒是可以讲,和打了十几年仗的北元?绝对不可能。
“兴宁伯也不必多想,便是出兵,也是从开平卫和顺天府调遣。大宁一地仍以屯耕为主。”郑和说道,“陛下对兴宁献上的农犁很满意,在籍田时亲自使用,百官亦称颂。献上农犁的三皇子,另有恩赏。朝廷不日将令河北山东等地督造,发给边卫屯田。农户开垦荒地,或无地之民迁入他省,亦有给付。”
得知永乐帝未在旨意中提到他的名字,孟清和没有任何不满,反而松了口气。
风头出得太多,明摆着好日子不想过,请人来踩。
近期,大宁杂造局出了不少好东西,虽多是农具工具一类,却也惹人眼球。
与沈瑄通信时,孟清和特意提到这点,沈瑄给他的回复很快,将功劳送给朱高燧。朱高燧顶不住,开平卫还有高阳郡王。
功劳送出去,天子一家都会记得他的好处。
第一家庭身上的光环再多,也只会爆发内部矛盾。换做孟清和,只会成为整个朝廷的靶子。功劳越多,危险指数越高。
孟清和奏疏送上,沈瑄也递送了一封... -->>
这么说,郑和已经同大和尚搭上了线,开始为某不良门派添砖加瓦?
想到这里,孟清和又拿出一封银子,权当恭喜郑和入道衍门下。
有未来的三保太监挡在前边,大和尚应该不会隔三差五找他探讨佛学了吧?
郑和接过银封,笑着道谢,随后取出一封书信,递给孟清和,道:“这是姚少师交代咱家带给给兴宁伯的。”
看着信封上苍劲的字体,孟清和无奈叹气,好吧,摆脱不良门派什么的,纯属白日做梦。
以道衍的性格,能用十年时间鼓动朱棣造反,他这点抗压能力算什么?随着大和尚功力不断加深,早晚有一天破防。
当着郑和的面拆开信封,展开信纸,如果郑和好奇,孟清和不介意当练嗓子念出来。
大和尚请郑和带信,本意应该就是让永乐帝知晓。
功高震主,四个字的分量可不轻。
不想天子疑心,藏着掖着绝对是最蠢的办法,一切摊开才是聪明人所为。
永乐帝以道衍为太子少师,想是希望道衍能把这样的道理教给世子。可惜世子不受教,让他不断失望。当朱棣不再对朱高炽发怒,采取漠视的态度冷处理时,才是消磨掉最后一丝父子情分的开始。
朱棣是天子,也是父亲。
如果朱高炽不能想明白这点,注定他将来的道路会走得无比艰辛。
原本,朱高煦朱高燧也活走上岔路,但出了孟清和这个变数,兄弟三人未来的命运,全都蒙上了一层薄雾。
道衍的信不长,除了关心徒弟,大多都是督促孟清和认真学习,好好钻研《易经》。关于朝政,则是一句没提。
原因只有一个,没必要。
立皇太子和迁都的事牵扯住朝臣的多数精力,余下时间还要处理公务,整日里忙得不可开交。若没有兀良哈上疏请天子主持公道,其间涉及到大宁是否出兵的问题,许多人都快忘记兴宁伯这号人物了。
当然,被孟清和狠下面子的六科给事中不会轻易忘了他,但在当下,有比找他麻烦更重要的事。因此,孟清和的“悠闲”日子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道衍了解孟清和,即使不明白写出来,孟清和也能猜出其中深意。
所以说,有个聪明徒弟就是好啊。
大和尚对此相当的自得。
他承认的徒弟,目前只有孟清和,郑和还需要靠边站。
如果不是永乐帝暗示,以道衍的行事风格,会主动和皇帝身边的内侍走动?根本不可能。
朱棣欲重用郑和,郑和就必须有能力为他所用。只会打仗和察言观色是绝对不行的,外廷的官员也不会指点一个宦官,道衍和尚成了最好的选择。
孟清和一边读信,一边同郑和聊上两句,将信上的内容透露给郑和知晓。
整封信读完,孟清和笑容依旧轻松,郑和的心却提了起来,不免再次慨叹,兴宁伯果真是不同了。自己与他交好绝对没错。
“郑公公此来大宁,单为天子恩赏一事?”收好信,孟清和示意亲卫退到门外,“关于北边,天子是否有旨意?”
郑和点点头,同样让跟随他的内官退下,待室内只剩他与孟清和两人,才开口说道:“陛下本意,朵颜三卫损失不小,总要安抚一下。”
“如何安抚,陛下可有吩咐?”
“兴宁伯附耳过来。”
示意孟清和靠近些,郑和压低声音,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转述一番。
越听,孟清和越是心惊。
这是安抚?确定不是挑拨,让朵颜三卫去和鞑靼打上一架?
“此乃天子口谕。”郑和肃然道,“咱家来时,侯显和王景弘已分别前往顺天府和开平。辽东那边,这会应也接到了旨意。天子的意思是,公道要讨,刀兵却不好轻动,先礼后兵,以和为贵嘛。”
孟清和:“……”
以和为贵?
这话要是旁人说的,他信。
可永乐帝?那就是个战争狂人。他信奉的绝对是长刀和火炮,用拳头讲道理。
以理服人,以和为贵?和自己人倒是可以讲,和打了十几年仗的北元?绝对不可能。
“兴宁伯也不必多想,便是出兵,也是从开平卫和顺天府调遣。大宁一地仍以屯耕为主。”郑和说道,“陛下对兴宁献上的农犁很满意,在籍田时亲自使用,百官亦称颂。献上农犁的三皇子,另有恩赏。朝廷不日将令河北山东等地督造,发给边卫屯田。农户开垦荒地,或无地之民迁入他省,亦有给付。”
得知永乐帝未在旨意中提到他的名字,孟清和没有任何不满,反而松了口气。
风头出得太多,明摆着好日子不想过,请人来踩。
近期,大宁杂造局出了不少好东西,虽多是农具工具一类,却也惹人眼球。
与沈瑄通信时,孟清和特意提到这点,沈瑄给他的回复很快,将功劳送给朱高燧。朱高燧顶不住,开平卫还有高阳郡王。
功劳送出去,天子一家都会记得他的好处。
第一家庭身上的光环再多,也只会爆发内部矛盾。换做孟清和,只会成为整个朝廷的靶子。功劳越多,危险指数越高。
孟清和奏疏送上,沈瑄也递送了一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