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uduxsw.com,中唐风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传说大唐开国将军尉迟恭有一门绝技:捉槊。
无论对手持槊从哪个方向刺来,他都能轻易捉住并反抢过来。
齐王李元吉自恃武功高强,认为尉迟恭吹嘘的成分居多,便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向尉迟恭发起挑战,孰料几个回合下来他手中的长槊每次都能被尉迟恭轻松夺走。
李元吉这才意识到传言不假,后来玄武门之变他见到尉迟恭便心惊胆战,直至最后被杀。
在李守看来,尉迟恭的这门绝技应该是天赋外加长期训练才掌握的后天技能。这种大将的先天反应速度必然在常人之上,除此之外常年的练习和打熬使得他力大无比,最后再加上丰富的战场经验才造就了这样的能力。
当然,尉迟恭还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当属秦琼、秦叔宝。在美良川之战中,秦琼带的小分队和尉迟恭曾连续火拼两次。
第一次战斗,尉迟恭全军覆没,尉迟恭本人成了光杆司令,狼狈跑回了大本营。回去之后尉迟恭不服气,又带了两千人马跟秦琼约架,结果秦琼再次发飙,把尉迟恭第二次打得全军覆没,还把尉迟恭给生擒活捉。
从此之后尉迟恭才归顺了李世民。
这些都是题外话,在李守眼中,自己没有遇到张任之前,像尉迟恭那样轻松捉槊完全没有问题,但由于力量和技巧不足,成功捉槊后很容易被对方挣脱或者反伤自己。
张任的训练恰恰弥补了李守的不足,让他在力量上得到增强的同时也为以后的进一步成长扩展了空间,即便遇上力大无穷或者战斗经验极其丰富的对手,李守应对起来也不至于乱了阵脚。
在师徒分手之前,李守与张任曾认真切磋过,结果李守仅仅用了三招便轻松胜出,这也使得张任颇为自豪地放言,自己这个徒弟放在现在的大唐,完全属于超一流高手地顶尖存在。
将师傅送走后又过了两天,李守也跟里长告辞。
里长很是不舍,还特意帮李守买了一匹矮马,让他不至于用两条腿走到范阳。至于马鞍之类的东西用的还是李守原先那匹大黑马的装备。
除此之外行李中还多了一柄长弓和不少箭支,长弓是师傅张任送的,李守的那张被野兽给弄坏了。
骑着矮马挎着刀,背上干粮带上水,李守便逍遥上路了。
他的骑术其实很差,也就是能杵在马背上掉不下来的程度,好在矮马走得慢,让他有时间慢慢熟悉。
此刻的河北大地不像后世那样道路纵横,人烟稠密。实际上唐朝还有很多土地仍未开垦,野生的树林、草地遍布,地下水也没有沉降,小河纵横,泥塘遍地,有些地方的草甚至长得比人还高,地势也是高低起伏,往往看上去只有几里的路却要走半天,路上时不时地还会窜出蛇虫鼠蚁。要不是有所谓的官道和商旅,李守也时不时地问路,他绝对会迷失在大山里。
就这样早起早宿地行了几天,李守终于来到了范阳西南的易县境内,此处山高林密,道路也是弯曲环绕极其荒僻,偶遇几位山民却大都体格粗壮、眼神坚毅,让李守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里的“壮士”。
按照他的计划,今天多赶些路,晚上就可以在州城里面住宿,顺便还可以看看有名的“龙兴观”,据当地人讲,此观乃是当今圣上追溯老子为本家始祖所特地下旨兴建的,气势宏大,香火极为旺盛。
但望山跑死马,山里看上去很近的距离,绕来绕去后却很久才能到,如此一直到太阳快要下山李守都没有见到易县城墙。
这时候的荒郊野外到了晚上还是挺危险的,好在前方不远便有一座建筑,李守赶紧催动矮马,不一会便来到了近前。
原来此处乃是一座荒废的观音寺,寺门颇为宽大,只是门前很多荒草,寺墙也倒了几处,旁边几棵老树长得倒很茂盛,晚风一吹便簌簌作响,没来由地带来阵阵凉意。
李守虽然接受过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但对于佛家,尤其是观音菩萨还是非常尊敬的,在他的香火地界休息一晚应该不会错,所以便下马站在寺门前,双手合十拜了几拜后才走进去。
寺院里大殿前的广场颇为宽阔,容纳上百人绰绰有余,只是现在地上满是枯枝落叶,踩上去十分的绵软。
李守取下马背上的一个皮槽,又从另一个袋子里拿些马料放在皮槽里,让矮马吃着,他自己则解下马具和行李,背着包袱向大殿内行去。
大殿整体为木结构,门窗俱在,门前有数道石阶,上面散乱地留着几个脚印,看样子里面好像有人。
李守迈步上前,跨过门槛走了进去,此刻夕阳已经下山,借着微光他四下打量了一番,大殿里颇为空旷,在西边一角果然已经提前坐了三人。
那三人两男一女,为首男子大约三十多岁,头上戴着唐朝流行的幞头,身上是一袭灰色袍衫,面容颇为冷峻。
剩下的一男一女年纪都不大,女的十二三岁,虽然尚未长开,但模样还算周正;男的则十一二岁,有些瘦骨嶙峋。
三人见李守进殿,神情都显得很是警觉,年幼的一男一女更是躲在壮年男子的身后,六只眼睛只盯着李守观瞧。
李守见状也不以为意,他冲对方笑了笑,算是打过招呼,然后朝着大殿中央的菩萨塑像拜了几拜。拜完后才径直朝东边墙角行去。
大殿里有不少干草,明显是以前落脚的人捡拾的,李守堆了一堆,算是占好了地,放下东西后又四处逛了逛。
大殿后方还有一个门,穿过去是另一个院落,但荒草遍布,显然是许久未有人踏足,李守随便捡了些粗的枯木,又从垂下来的枯树上掰了些细枝,这才返回大殿。
殿中三人再见李守时已经稍稍放松了戒备,不过也没有过来打招呼的意思。
李守也不去管他们,自顾自地取出火折子,吹出火苗后点燃了一把枯草,又引燃细条和粗枝,最后升起一堆火来。
他把三块砖头摆成品字形,从行李里取出一个陶锅,从水葫芦里倒了些水进去,这都是提前烧好的白开水,加热了刚好可以连同干粮一起吃喝。在这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李守可不想因为喝生水而呜呼哀哉。
看见李守就着火堆有吃有喝,另一边的三人也开始觉得肚中饥饿,况且现在乃是春天,晚上还是有些冷冽,让他们越发羡慕起李守来。
吃饱喝足之后,李守身上暖洋洋的,便把包袱枕在头下,腰间长刀抱在怀中和衣而卧,在唐朝生活了半年,他早就没了初来时的那种洁癖,反而非常喜欢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
但这边他刚刚躺下,寺外却忽然传来马蹄声,不一会从殿外又来了三人。
李守睁眼望去,却是三名男子,其中两人异常的彪悍,腰间还挂着刀剑,居中一人则阔脸黑髯,胖脖肥脑,头上的幞头显得十分短小,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
黑髯男子站在殿门口左右看了看,然后转向西墙边的三人:“胡三,人都带来了?”
西墙边的壮年男子看到来人后明显松了口气,见黑髯男子发问便笑着... -->>
传说大唐开国将军尉迟恭有一门绝技:捉槊。
无论对手持槊从哪个方向刺来,他都能轻易捉住并反抢过来。
齐王李元吉自恃武功高强,认为尉迟恭吹嘘的成分居多,便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向尉迟恭发起挑战,孰料几个回合下来他手中的长槊每次都能被尉迟恭轻松夺走。
李元吉这才意识到传言不假,后来玄武门之变他见到尉迟恭便心惊胆战,直至最后被杀。
在李守看来,尉迟恭的这门绝技应该是天赋外加长期训练才掌握的后天技能。这种大将的先天反应速度必然在常人之上,除此之外常年的练习和打熬使得他力大无比,最后再加上丰富的战场经验才造就了这样的能力。
当然,尉迟恭还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当属秦琼、秦叔宝。在美良川之战中,秦琼带的小分队和尉迟恭曾连续火拼两次。
第一次战斗,尉迟恭全军覆没,尉迟恭本人成了光杆司令,狼狈跑回了大本营。回去之后尉迟恭不服气,又带了两千人马跟秦琼约架,结果秦琼再次发飙,把尉迟恭第二次打得全军覆没,还把尉迟恭给生擒活捉。
从此之后尉迟恭才归顺了李世民。
这些都是题外话,在李守眼中,自己没有遇到张任之前,像尉迟恭那样轻松捉槊完全没有问题,但由于力量和技巧不足,成功捉槊后很容易被对方挣脱或者反伤自己。
张任的训练恰恰弥补了李守的不足,让他在力量上得到增强的同时也为以后的进一步成长扩展了空间,即便遇上力大无穷或者战斗经验极其丰富的对手,李守应对起来也不至于乱了阵脚。
在师徒分手之前,李守与张任曾认真切磋过,结果李守仅仅用了三招便轻松胜出,这也使得张任颇为自豪地放言,自己这个徒弟放在现在的大唐,完全属于超一流高手地顶尖存在。
将师傅送走后又过了两天,李守也跟里长告辞。
里长很是不舍,还特意帮李守买了一匹矮马,让他不至于用两条腿走到范阳。至于马鞍之类的东西用的还是李守原先那匹大黑马的装备。
除此之外行李中还多了一柄长弓和不少箭支,长弓是师傅张任送的,李守的那张被野兽给弄坏了。
骑着矮马挎着刀,背上干粮带上水,李守便逍遥上路了。
他的骑术其实很差,也就是能杵在马背上掉不下来的程度,好在矮马走得慢,让他有时间慢慢熟悉。
此刻的河北大地不像后世那样道路纵横,人烟稠密。实际上唐朝还有很多土地仍未开垦,野生的树林、草地遍布,地下水也没有沉降,小河纵横,泥塘遍地,有些地方的草甚至长得比人还高,地势也是高低起伏,往往看上去只有几里的路却要走半天,路上时不时地还会窜出蛇虫鼠蚁。要不是有所谓的官道和商旅,李守也时不时地问路,他绝对会迷失在大山里。
就这样早起早宿地行了几天,李守终于来到了范阳西南的易县境内,此处山高林密,道路也是弯曲环绕极其荒僻,偶遇几位山民却大都体格粗壮、眼神坚毅,让李守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里的“壮士”。
按照他的计划,今天多赶些路,晚上就可以在州城里面住宿,顺便还可以看看有名的“龙兴观”,据当地人讲,此观乃是当今圣上追溯老子为本家始祖所特地下旨兴建的,气势宏大,香火极为旺盛。
但望山跑死马,山里看上去很近的距离,绕来绕去后却很久才能到,如此一直到太阳快要下山李守都没有见到易县城墙。
这时候的荒郊野外到了晚上还是挺危险的,好在前方不远便有一座建筑,李守赶紧催动矮马,不一会便来到了近前。
原来此处乃是一座荒废的观音寺,寺门颇为宽大,只是门前很多荒草,寺墙也倒了几处,旁边几棵老树长得倒很茂盛,晚风一吹便簌簌作响,没来由地带来阵阵凉意。
李守虽然接受过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但对于佛家,尤其是观音菩萨还是非常尊敬的,在他的香火地界休息一晚应该不会错,所以便下马站在寺门前,双手合十拜了几拜后才走进去。
寺院里大殿前的广场颇为宽阔,容纳上百人绰绰有余,只是现在地上满是枯枝落叶,踩上去十分的绵软。
李守取下马背上的一个皮槽,又从另一个袋子里拿些马料放在皮槽里,让矮马吃着,他自己则解下马具和行李,背着包袱向大殿内行去。
大殿整体为木结构,门窗俱在,门前有数道石阶,上面散乱地留着几个脚印,看样子里面好像有人。
李守迈步上前,跨过门槛走了进去,此刻夕阳已经下山,借着微光他四下打量了一番,大殿里颇为空旷,在西边一角果然已经提前坐了三人。
那三人两男一女,为首男子大约三十多岁,头上戴着唐朝流行的幞头,身上是一袭灰色袍衫,面容颇为冷峻。
剩下的一男一女年纪都不大,女的十二三岁,虽然尚未长开,但模样还算周正;男的则十一二岁,有些瘦骨嶙峋。
三人见李守进殿,神情都显得很是警觉,年幼的一男一女更是躲在壮年男子的身后,六只眼睛只盯着李守观瞧。
李守见状也不以为意,他冲对方笑了笑,算是打过招呼,然后朝着大殿中央的菩萨塑像拜了几拜。拜完后才径直朝东边墙角行去。
大殿里有不少干草,明显是以前落脚的人捡拾的,李守堆了一堆,算是占好了地,放下东西后又四处逛了逛。
大殿后方还有一个门,穿过去是另一个院落,但荒草遍布,显然是许久未有人踏足,李守随便捡了些粗的枯木,又从垂下来的枯树上掰了些细枝,这才返回大殿。
殿中三人再见李守时已经稍稍放松了戒备,不过也没有过来打招呼的意思。
李守也不去管他们,自顾自地取出火折子,吹出火苗后点燃了一把枯草,又引燃细条和粗枝,最后升起一堆火来。
他把三块砖头摆成品字形,从行李里取出一个陶锅,从水葫芦里倒了些水进去,这都是提前烧好的白开水,加热了刚好可以连同干粮一起吃喝。在这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李守可不想因为喝生水而呜呼哀哉。
看见李守就着火堆有吃有喝,另一边的三人也开始觉得肚中饥饿,况且现在乃是春天,晚上还是有些冷冽,让他们越发羡慕起李守来。
吃饱喝足之后,李守身上暖洋洋的,便把包袱枕在头下,腰间长刀抱在怀中和衣而卧,在唐朝生活了半年,他早就没了初来时的那种洁癖,反而非常喜欢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
但这边他刚刚躺下,寺外却忽然传来马蹄声,不一会从殿外又来了三人。
李守睁眼望去,却是三名男子,其中两人异常的彪悍,腰间还挂着刀剑,居中一人则阔脸黑髯,胖脖肥脑,头上的幞头显得十分短小,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
黑髯男子站在殿门口左右看了看,然后转向西墙边的三人:“胡三,人都带来了?”
西墙边的壮年男子看到来人后明显松了口气,见黑髯男子发问便笑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