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uduxsw.com,诸天从穿越背景板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元璋这时突然推开门进来。
“叩见父皇x2。”
朱元璋一挥手直奔主题:
“说说怎么个 不下县不入中央,不封疆不入阁。”
朱元璋一直认为老二很有才,但是鉴于身份不能用。如今看来这份才华可不止自己以为的。
“儿臣以为,不下县参与百姓的直接治理,是没有能力处理六部的事情。很多政策会导致浮于表面甚至劳民伤财,只有深入百姓,才能知道什么政策才真正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些并不是读两本圣贤书,听听前辈口口相传就知道的。”
朱元璋想了想,很对,例如杨宪,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确实是干吏。这六部乃是国家职能上的中坚力量,统管四方,必然要对民间事务要非常了解才行。
于项前看朱元璋想的差不多就继续说:
“而且要执行三届,每届五年,每届不同省,这样一是保证了处理能力的多样性,同时又能让他们深入去体察不同地方民间,更可以断绝他们变成坐地虎,横霸一方的可能。
同时让基层官吏自己选择,要么干一届正常往上升任州府,或者知府,要么就拿着自己的政治生命进行一次豪赌。
如果继续往上升,就按照正常官吏升任办法,但是他们最高就是知府了,六十岁就让他们退休,回老家去。”
朱元璋听完,立刻问:
“那做三届县官的,要怎么处理?”
于项前想了想明朝官吏级别,知府是正四品就道:
“直接进入六部底层,也给正四品。”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问。
“那为何让那些做到知府的六十岁就退休呢?”
“六十岁是一个坎,儿臣这些年查阅了前朝不知多少资料,儿臣发现一个问题,凡是为官过六十而不入高层,都会想尽办法的给儿孙贪钱。
儿臣以为,他们过了六十就会失去对自己的追求,更多的开始追求家族利益,往往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向左,故而由此想法。”
朱元璋突然愣住,不知多少帝王过了六十就变成了独夫,多少贪官污吏的往往都是从五六十岁开始的。
“如此甚好,那选择豪赌三届的呢?”
于项前继续叙述自己的想法。
“儿臣以为,连续三届县级官员,就要加入考核队伍,此等官员多是三十五至四十岁,乃是一个人精力能力最旺盛的时候。
全国统计三年以上县官,通过民生,经济,治安,等多个方向对他们三届县府进行评分,取前三分之一,在对有天灾的县府官员进行横向对比,取前二分之一。
这些人直接入六部,他们将进入下一批淘汰,而剩下的直接给与正常升值或其他岗位,他们也就失去了入中央的机会。
有时候运气也是很重要的,真正有能力的,一定可以,即使是连年灾祸,他们也可以相对与其他人治理的更好,无论是干吏,还是天地眷顾的人都将进入中央,为国效力。”
朱元璋算了算全国多少个县令,这每年能进入中央的人也不是太多,完全你可以承受。
“那你再说说,不封疆不入阁又怎么说。”
于项前先抿了一口茶水。
“先从内阁说起,儿臣认为,还是五年一届,五年过后进入我们的翰林院,不要他们写什么诗词歌赋,就让他们跟据一个课题,去总结经验,每年一个课题,让他们绞尽脑汁去做,做不好重来,做好的文书,您批阅同意的,下发给县官,知府,封疆大吏们传阅,作为国家内部文件,不得复制。”
这时朱标打断于项前的话。
“这“课题”是什么意思?”
于项前立刻解释道:
“臣弟以为。每年各种灾祸,蝗灾,旱灾,涝灾,风灾,大疫各种灾祸数不胜数而往往基层官员不知道如何处理,才会造成天灾人祸,让这些老家伙总结经验,将经验,意义传习下去,这样可以大大避免人祸造成的损失。”
朱元璋听到这,大加赞赏,这是个很好的办法,这种事得做。
于项前继续说。
“这些老人,追求得是什么?钱么?臣以为不是,到了他们得岁数追求得更多的是名声,千古流传的名声,就不会导致腐败。臣得方法很简单,立自传,国库收集刊印,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文人追求的。”
“嗯,是个好办法。”朱元璋和朱标表示同意。
于项前转过头又开始叙述这内阁机制:
“臣以为,内阁当以单数存在,例如,七人,九人,十一人,十三人。凡是大小事件,不分种类,他们每三人一组进行批阅,少数服从多数,无法抉择得事情,增加人数,直至全部内阁进行投票,最后交由父亲您批阅即可,您可以一票否决。
这样既制约了他们得权力,又给了他们权力。”
朱元璋,朱标都在思考,没有给回答,于项前也不急,静静等着两人想明白。
朱元璋突然问:
“若是他们将奏折扣下不发该当如何?”
于项前一拍手道:
“好问题,这是必然存在得问题,甚至可能将奏折直接损毁,要么在成给您得时候做手脚,将重要奏折放在边角,也不是没有办法,所有奏折一律按照等级划分,不同等级得奏折要分各种等级,这样重要得奏折他们就没办法留扣,也没办法做手脚,所有奏折一律入档建册,一式三份,每三个月进行核查,核查人员轮换和封闭。”
朱标点了点头,转而问到:>
朱元璋这时突然推开门进来。
“叩见父皇x2。”
朱元璋一挥手直奔主题:
“说说怎么个 不下县不入中央,不封疆不入阁。”
朱元璋一直认为老二很有才,但是鉴于身份不能用。如今看来这份才华可不止自己以为的。
“儿臣以为,不下县参与百姓的直接治理,是没有能力处理六部的事情。很多政策会导致浮于表面甚至劳民伤财,只有深入百姓,才能知道什么政策才真正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些并不是读两本圣贤书,听听前辈口口相传就知道的。”
朱元璋想了想,很对,例如杨宪,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确实是干吏。这六部乃是国家职能上的中坚力量,统管四方,必然要对民间事务要非常了解才行。
于项前看朱元璋想的差不多就继续说:
“而且要执行三届,每届五年,每届不同省,这样一是保证了处理能力的多样性,同时又能让他们深入去体察不同地方民间,更可以断绝他们变成坐地虎,横霸一方的可能。
同时让基层官吏自己选择,要么干一届正常往上升任州府,或者知府,要么就拿着自己的政治生命进行一次豪赌。
如果继续往上升,就按照正常官吏升任办法,但是他们最高就是知府了,六十岁就让他们退休,回老家去。”
朱元璋听完,立刻问:
“那做三届县官的,要怎么处理?”
于项前想了想明朝官吏级别,知府是正四品就道:
“直接进入六部底层,也给正四品。”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问。
“那为何让那些做到知府的六十岁就退休呢?”
“六十岁是一个坎,儿臣这些年查阅了前朝不知多少资料,儿臣发现一个问题,凡是为官过六十而不入高层,都会想尽办法的给儿孙贪钱。
儿臣以为,他们过了六十就会失去对自己的追求,更多的开始追求家族利益,往往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向左,故而由此想法。”
朱元璋突然愣住,不知多少帝王过了六十就变成了独夫,多少贪官污吏的往往都是从五六十岁开始的。
“如此甚好,那选择豪赌三届的呢?”
于项前继续叙述自己的想法。
“儿臣以为,连续三届县级官员,就要加入考核队伍,此等官员多是三十五至四十岁,乃是一个人精力能力最旺盛的时候。
全国统计三年以上县官,通过民生,经济,治安,等多个方向对他们三届县府进行评分,取前三分之一,在对有天灾的县府官员进行横向对比,取前二分之一。
这些人直接入六部,他们将进入下一批淘汰,而剩下的直接给与正常升值或其他岗位,他们也就失去了入中央的机会。
有时候运气也是很重要的,真正有能力的,一定可以,即使是连年灾祸,他们也可以相对与其他人治理的更好,无论是干吏,还是天地眷顾的人都将进入中央,为国效力。”
朱元璋算了算全国多少个县令,这每年能进入中央的人也不是太多,完全你可以承受。
“那你再说说,不封疆不入阁又怎么说。”
于项前先抿了一口茶水。
“先从内阁说起,儿臣认为,还是五年一届,五年过后进入我们的翰林院,不要他们写什么诗词歌赋,就让他们跟据一个课题,去总结经验,每年一个课题,让他们绞尽脑汁去做,做不好重来,做好的文书,您批阅同意的,下发给县官,知府,封疆大吏们传阅,作为国家内部文件,不得复制。”
这时朱标打断于项前的话。
“这“课题”是什么意思?”
于项前立刻解释道:
“臣弟以为。每年各种灾祸,蝗灾,旱灾,涝灾,风灾,大疫各种灾祸数不胜数而往往基层官员不知道如何处理,才会造成天灾人祸,让这些老家伙总结经验,将经验,意义传习下去,这样可以大大避免人祸造成的损失。”
朱元璋听到这,大加赞赏,这是个很好的办法,这种事得做。
于项前继续说。
“这些老人,追求得是什么?钱么?臣以为不是,到了他们得岁数追求得更多的是名声,千古流传的名声,就不会导致腐败。臣得方法很简单,立自传,国库收集刊印,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文人追求的。”
“嗯,是个好办法。”朱元璋和朱标表示同意。
于项前转过头又开始叙述这内阁机制:
“臣以为,内阁当以单数存在,例如,七人,九人,十一人,十三人。凡是大小事件,不分种类,他们每三人一组进行批阅,少数服从多数,无法抉择得事情,增加人数,直至全部内阁进行投票,最后交由父亲您批阅即可,您可以一票否决。
这样既制约了他们得权力,又给了他们权力。”
朱元璋,朱标都在思考,没有给回答,于项前也不急,静静等着两人想明白。
朱元璋突然问:
“若是他们将奏折扣下不发该当如何?”
于项前一拍手道:
“好问题,这是必然存在得问题,甚至可能将奏折直接损毁,要么在成给您得时候做手脚,将重要奏折放在边角,也不是没有办法,所有奏折一律按照等级划分,不同等级得奏折要分各种等级,这样重要得奏折他们就没办法留扣,也没办法做手脚,所有奏折一律入档建册,一式三份,每三个月进行核查,核查人员轮换和封闭。”
朱标点了点头,转而问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