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wuduxsw.com,五代刀锋(出书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雨,自己身患重病,吉凶难测之际,军中竟然又爆出这样的叛逆阴谋。所谓“点检”,自然是指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一望而知,这是有人在暗中造势,宣称张永德要在柴荣死后当皇帝。柴荣一言不发,慢慢将木板放入袋中,不动声色地对来人说:“立即毁之,不得向任何人提起!”那官员接过,急忙领命而去。
军队继续不紧不慢地南行,但柴荣心里却如翻江倒海。张永德本是自己妹夫,加之年轻有为,颇有才华,自己一直视之为心腹,令他执掌殿前军。但柴荣已逐渐察觉到,此人心有异志。之前已不断有人密报,张永德在军中结党营私,排斥异己,颇有不臣之心。如今在自己患病的微妙关头,又曝出这样的事,绝非空穴来风。想到这里,柴荣感到一丝悲哀。短短数十年,中原换了五个朝代,而每一次改朝换代都充斥着阴谋与背叛,血腥和杀戮。他穷尽时间,想要改变这一切,却终究还是摆脱不了这样的悲剧。也许,自己太关心天下,太注意远方,却忽略了身边原来已暗流汹涌。九年前,他的结发妻子刘氏和三个幼子就死于宫廷阴谋,死在卑鄙小人的刀下,现在他的儿子才只有七岁,那是已经去世的符皇后留给他的希望,他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半月之后,柴荣终于回到开封。北伐契丹,大获全胜的消息早已传遍京城。深感扬眉吐气的开封老百姓纷纷涌上街头,欢呼皇帝车驾的归来。只是,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心中那个英气勃发,战无不胜的英雄此时已病入膏肓。车驾缓缓驶过柳树成荫,鳞次栉比的新城大街,看着这座已隐隐有大都市气息,凝结了自己情感与心血的城市,柴荣更是心潮起伏,不能自抑。如果老天能多给他二十年时间,如果他能亲眼见到当年与王朴一起构思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那该有多好。
刚回到寝宫,小符氏带着柴宗训已匆匆赶来。数日前,符氏已得知柴荣病重的消息,早已心急如焚。一见到皇帝憔悴苍白的面容,符氏不禁泪流满面,一旁的柴宗训不明所以,也跟着哭了起来。
柴荣艰难地从床上起身,抱住爱子的头,用丝帕轻轻拭去儿子脸颊的泪水。“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堂堂皇子,哭哭啼啼,成何体统。”他抬起儿子的脸,爱怜地看着儿子那双晶莹剔透的大眼睛,那和自己一样的饱满的前额,浓黑的剑眉。想到不久以后,自己年仅七岁的儿子就要独自面对这个充斥着阴谋与杀戮的乱世,独自承担他根本无法想象的负担与责任,柴荣的心里一阵阵刺痛。假以时日,他一定能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一个和自己一样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好皇帝,一个敢跃马横刀,拒敌于千里之外的好统帅。可惜,老天已不给他时间了。
柴荣叹了口气,轻轻说:“今后,你要把姨妈视为亲母,好生侍奉,一定要听她的话,不可胡闹。要记住,从今天开始,你已经长大了。”柴宗训懵懂地点点头,再也不敢哭出声,却只见那不争气的泪水不停往下淌落。
柴荣唤过宫女,将柴宗训带出门外,然后对符氏说:“朕这次的病来势凶猛,看来凶多吉少。假如我不测,朝中必生变故。明日我便下诏立你为后,统领后宫。范质、王溥、魏仁浦、韩通皆忠纯之臣,如遇大事,可多与他们商议……”柴荣顿了顿,犹豫了一下,又低声道:“朕之前的三个儿子皆死于非命,朕不想让这样的厄运再降临到你们头上。适逢乱世,人心凶险,朕之江山,能守则守,若守不住,不必强求,带孩子出宫去,能保一生平安即可。”
符氏大惊失色,她做梦也没想到,胸怀匡扶天下之志的一代英主,竟然会对她说出如此消沉苍凉的话。她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道:“陛下一生的心血,怎能如此……”
柴荣笑了笑:“数十年间,已换了五朝,天下却依然是那个天下。江山不姓李,也不姓郭,而是苍生百姓。只要后来者能有所作为,让天下太平,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谁来当皇帝又有何所谓。时势如此,天意难违,你和宗训,孤儿寡母,又何必强求。”
曾经一心要飞龙在天的皇帝如今已经明白,他终究敌不过命运。潜龙的悲歌,不仅有悲怆,有无奈,有孤独,更有自我牺牲的勇气和平静接受的坦然。
当然,舍得不等于放弃。柴荣决心用最后的时间奋力一搏。很快,他传诏,立小符氏为皇后,皇子柴宗训为梁王,兼领左卫上将军,柴宗让为燕公,兼领左骁卫上将军。接着,又命王溥、范质主持枢密使院事务,加封魏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协助王、范二相。最后,又任命韩通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保卫皇城,将心怀不轨的张永德加封同平章事,免去殿前都点检之职,以防备契丹为名移镇河北。升任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执掌殿前军。他必须让最可靠的人掌握军权和朝政,尽可能为皇子顺利接班打下基础。至于结果如何,只有天知道。
碰巧,南唐李璟派钟谟来朝进贡。柴荣强起接见,加以抚慰之后,直截了当地问道:“现在江南是否还在训练军队,加强战备?”钟谟大吃一惊,赶忙答道:“既已臣事陛下,自然不敢再如此!”柴荣沉默半晌,缓缓道:“中原与江南,向时虽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如今我朝同你们国家的名分大义已定,原本应该不会有其它变故。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你可回去告诉国主,趁着我在,应加固城郭,修缮武器,据守要塞,为子孙后代着想。”钟谟是聪明人,当即听出了柴荣话中的无奈和深意。钟谟连夜回国,急报李璟,南唐于是重整军备,以备不测。
此时的柴荣,已估计到了最坏的结果。如果他死后,出现中原大乱的情况,契丹、北汉必然联手南下,乘机吞并中原。也许那时候,富庶的江南将是庇护中原百姓唯一的地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心里挂念的还是他挚爱的天下与百姓。
数日之后,柴荣的病情急剧恶化,御医云集却均措手无策。柴荣知道,最后的时刻已经到来了。他急召王溥、范质、魏仁浦、赵匡胤、韩通等人入宫。“朕死之后,和太祖皇帝一样,安葬一切从简,切不可劳民伤财。”柴荣看着众臣,强忍病痛,微笑着说:“诸公都是曾随我出生入死的智勇忠纯之士,原本想与诸公共同匡扶天下,成就大业,想不到今日便要永诀……如今天下未定,北方未复,山河破碎,百姓穷苦,诸公任重道远。朕已写下遗诏,朕死之后,立梁王宗训为君。皇子年纪尚幼,还要有劳诸位多费心力,辅佐帮助……”说到这里,柴荣已气若游丝,可怜曾以精力过人著称的一世英豪,如今却连说话的力量也离他而去。
众臣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再三叩拜。柴荣努力露出笑容,摆了摆颤抖的手,示意众人退下。房内终于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他的世界一片寂静。到现在,他终于可以放下一切背负的负担,把最后的时间留给自己。也许,如他那样的理想主义者,将注定孤独。孤独地来,孤独地战斗,孤独的离去。真如浩瀚天际中的那颗流星,人们只记住了那璀璨而短暂的光华,却永远无法触碰他的轨迹。
柴荣闭上了双眼。在他短暂而丰富的三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幕幕画面如走马灯般闪现。邢州城楼上壮烈的风雨,父亲临终前期待而宽慰的笑意,高平战场上震耳欲聋的喊杀,符皇后眼中那常常饱含着爱意与担忧的泪水,他与王朴在火树银花的京城之夜对未来的憧憬……而最后,这一切都幻化成那卷泛黄的地图,那里有曾经极盛一时的大唐江山,有大漠风沙,有江南水乡,有万千沟壑,有苍茫原野,更有他魂牵梦萦却终究无法触碰的燕云十六州……泪水在他的眼角涟涟流淌。梦想如此浓烈,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周世宗柴荣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消息顷刻传遍天下,后周上下,举国哀悼。而远近之间,不管是友邦还是敌国,都为这样一位英主的匆匆离去而震惊哀痛。柴荣并非圣人,他急躁严苛的个性曾经伤害了很多人。但此时,就连那些曾被他责罚过的人也为他的去世痛哭流泪。因为人们知道,不管他的做法有多么让人难以理解,无法接受,他所做的都只为了他所挚爱的那个天下。
在记述完这位皇帝雄奇壮丽,波澜壮阔的往事之后,意犹未尽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借用了《尚书》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他眼中的柴荣:“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时间能杀死生命,会毁灭梦想,却终究无法抹去镌刻于历史烟云中真实的美好。
50他不是流星
柴荣去世第二天,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在父亲灵柩前宣布继位,史称后周恭帝。
柴宗训年纪太小,自然无法独立执政,按照柴荣遗诏,在皇帝未成年之前,暂由符太后临朝听政,宰相王溥、范质、魏仁浦等辅政。但局势很快便急转直下。柴荣驾崩没几天,谣言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了京城内外。人们纷纷私下传说,皇帝年幼,难以控制局面,要不了多久,京城就会换新主人。在大家口口相传之中,似乎所谓的政变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发动政变的那个人会是谁?
五代以来,见过这么多次改朝换代,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真有政变发生,能掌握大权的绝不会是王溥、范质那几个所谓的辅政大臣,一定是手握重兵的实力派人物。会是柴荣时代最闪耀的双子星:张永德和李重进吗?木牌事件之后,张永德已被逐出殿前军,外放河北前线,无法影响大局。而李重进虽身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如今却以淮南节度使的身份镇守淮南,对朝中之事同样鞭长莫及。京城中,真正能影响大局的只有两个人:赵匡胤和韩通。张永德被调离之后,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他的铁哥们慕容延钊当了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虞侯王审琦、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同样是赵匡胤的拜把兄弟,最精锐的殿前军已完全被赵匡胤把持。反观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虽然掌握了一部分侍卫亲军,但此人性情鲁莽,毫无心机,喜怒形于色,一激动就瞪着一对牛眼大发脾气,人称“韩瞠眼”。这样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怎么敌得过在军中朝中人缘极好,威望甚高,有勇有谋的赵匡胤?
但柴荣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把他从一员普通武将一路提拔至节度使的高位,更授予殿前军最高指挥官的要职。在大家眼里,赵匡胤性格随和,为人谦和,器度豁达,这样一个人可能恩将仇报,在柴荣尸骨未寒之际便谋反吗?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刚刚登基的柴宗训便遇到了大麻烦。河北急报,趁着柴荣驾崩,辽军与北汉正调集军队,准备联合南侵。消息一出,满朝震惊。符太后从未接触过军政大事,惊闻此报,六神无主,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军情如火,必须立即决断。宰相王溥和赵匡胤一向交好,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说:“朝中能独当一面者非点检莫属。推荐赵匡胤率大军北上退敌!”符太后已听到了关于赵匡胤的一些风言风语,有些犹豫地问范质、魏仁浦:“二位爱卿的意见呢?”范、魏二人情急之中也想不到更好的人选,只好点头。事情在很短时间便确定下来,赵匡胤为帅,领军北上退敌。
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决定,将断送后周王朝的生命。
第二天,接到诏令的赵匡胤率军出发。初三晚,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东南),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兵变上演了。在众多史书含混不清的记载中,已经无法确切还原那次兵变的真实场景。但刚刚从熟睡中惊醒的赵匡胤发现全军已经如打了鸡血般群情激奋。他的弟弟赵光义、机要秘书赵普带着一帮将领冲进账内,不由分说地拿出了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大声宣布:“如今群龙无首,全军将士愿一致拥戴大帅为天子!”还没等赵匡胤说话,全军将士已跪倒在他周围,高呼万岁。
这便是著名的“陈桥兵变”,这场看起来颇有点像闹剧的兵变堂而皇之地发生在柴荣去世不到半年之后,而主角竟然是大家认为最忠厚朴实,柴荣最欣赏信任的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
按照史书中的记载,赵匡胤在兵变中的表现似乎是完全被动的,皇帝这个大馅饼就这样从天而降砸中了他,这让后世的人们难以置信。许多年以来,不断有人试图从史书中各种蛛丝马迹中去寻找赵匡胤早有预谋发动政变的证据,却从未获得满意的答案。其实,是不是预谋又有什么重要呢?柴荣在短短五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试图变革,他带给了他的王朝很多改变,这些改变甚至历经宋王朝数百年风风雨雨中,仍可见其留下的痕迹。但他从没有试图去改变藩将手握兵权,拥兵自重的状况。因为他还需要用这些将领和这样的军事体制去平定天下,收复燕云,扫灭契丹。所以,当柴荣突然病死,继位的儿子尚未成年的情况下,出现“陈桥兵变”这样的变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没有赵匡胤,也会有张匡胤,陈匡胤。柴荣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在临终之际让符皇后不必强求,甚至让南唐加强战备。老天给他的时间太短了,而他把所有时间都留给了他的天下,从来不及认真考虑自己和他的王朝。
赵匡胤领着大军浩浩荡荡,调头南下,一直开进了京城。韩通听到消息,当即怒发冲冠,一路狂呼着冲出皇宫,企图召集侍卫军抵抗。还没等他出城,便被潜伏在身边的赵匡胤心腹王彦升发现。王彦升带兵包围了韩通的住宅,韩通全家均死于刀下。
接下来一切便顺理成章了。在留守京城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配合下,赵匡胤的军队很快控制了整个京城,王溥、范质、魏仁浦等人不得不一一向赵匡胤表示忠心。随即,朝中大臣们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禅让,让柴荣的儿子用这样略显体面的方式把皇帝宝座让给赵匡胤。
得知消息的符太后先是激愤,接着痛哭,最后终于平静下来。她想起了柴荣临终之前对她说的那些话。符太后勇敢地站起身,抹去脸上的泪痕,平静地对前来报告的官员们说:“我这就安排皇上禅让给赵某。只希望他能念及世宗皇帝的恩德,保全世宗皇帝仅存的骨肉。”
崇元殿上,赵匡胤头戴皇冠,身穿衮袍,登上了皇帝宝座。不久,赵匡胤下诏,封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后周太后,迁西宫居住。接着宣布他的新王朝定名为“宋”,改年号为建隆。至此,郭威以“黄袍加身”方式建立的后周王朝走完了短短十年的历程,被赵匡胤以同样的方式取而代之。历史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此后,宋王朝历经赵匡胤、赵光义两帝,先后扫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终于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结束了五代乱世。但赵光义随后北伐幽燕却以大败收场,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梦终成泡影,北方边患始终成为笼罩在宋王朝头顶上挥之不去的阴霾。
虽然宋王朝在对外战争上的表现为世人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唐末以来,历经五代十国的乱世,终于重归统一与和平。
而柴荣,却因为“陈桥兵变”,使他和他的父亲建立与经营的后周王朝成为历史的过渡。周世宗柴荣,虽然被后人冠以“五代十国第一明君”的称号,但始终如历史的插曲,几乎湮灭在历史烟云中,少被人提及。而他的后人更是命运多舛。退位之后的柴宗训,年仅二十岁便去世,看透世事的符太后随即出家修道,最终病逝于道观之中。他更小的儿子柴熙让、柴熙诲甚至被历史遗忘,不知所踪。
在提起柴荣短暂执政生涯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划过天际的那颗流星。短暂的辉煌,却迅速湮灭于夜空,令人扼腕叹息。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们细细留意,不管是宋王朝的统一战争,还是后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一不带着柴荣的影子。
他重创北汉,夺取关西,降服南唐,北定三关,为宋王朝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他大刀阔斧的军制改革成为宋初禁军制度的基石;他重视文臣,提倡文治的理念被宋王朝进一步强化,改变了五代乱世弱肉强食,武力为王的政治格局,终宋一朝,没有出现过严重的军阀割据;他孜孜不倦提倡的重商富民的政策为宋王朝所延续,最终创造了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使宋王朝成为最“富”的朝代之一;他短短数年之间主持制订的法律、历法、礼制等均被宋朝皇帝继承并加以完善;而他提倡的仁政爱民,重视农业,更令为历朝历代赞颂。至于那座倾注了他无数心血却终没来得及打造完成的新开封城,终于在其后百年间成长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超级大都市。当今天的我们看着北宋画家张择端那卷千古不朽的《清明上河图》,总会忍不住惊呼:这不就是柴荣苦心打造,梦想中的那座伟大都市吗?
柴荣终究无法战胜时间。但在民间,他的生命却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浒》、《杨家将》中,柴荣的后人往往以正面英雄的形象出现,如“小旋风”柴进,杨六郎之妻柴郡主,他们在面对邪恶与不公的时候,总会挺身而出,锄强扶弱。也许,这正是人们怀念那位一代明君的独特方式吧。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虽然属于柴荣的历史只有短短六年,但他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尽了他所能付出的最大努力,给后来的宋王朝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政治遗产。他绝非转瞬即逝的流星,他用短短的六年,影响了中国历史三百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从朱温、李存勖到柴荣,五代十国的历史虽然短暂,却同样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同样风云跌宕,耐人寻味。他们是曾经的帝王,是史官们笔下的主角,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曾经令万众瞩目,也同样让人扼腕叹息。当我们试图还原他们的人生轨迹,试图追寻他们的心路历程之时,何尝不是对自我的审视与启迪呢?
(全书完)
本书由【春风拂槛露华浓】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雨,自己身患重病,吉凶难测之际,军中竟然又爆出这样的叛逆阴谋。所谓“点检”,自然是指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一望而知,这是有人在暗中造势,宣称张永德要在柴荣死后当皇帝。柴荣一言不发,慢慢将木板放入袋中,不动声色地对来人说:“立即毁之,不得向任何人提起!”那官员接过,急忙领命而去。
军队继续不紧不慢地南行,但柴荣心里却如翻江倒海。张永德本是自己妹夫,加之年轻有为,颇有才华,自己一直视之为心腹,令他执掌殿前军。但柴荣已逐渐察觉到,此人心有异志。之前已不断有人密报,张永德在军中结党营私,排斥异己,颇有不臣之心。如今在自己患病的微妙关头,又曝出这样的事,绝非空穴来风。想到这里,柴荣感到一丝悲哀。短短数十年,中原换了五个朝代,而每一次改朝换代都充斥着阴谋与背叛,血腥和杀戮。他穷尽时间,想要改变这一切,却终究还是摆脱不了这样的悲剧。也许,自己太关心天下,太注意远方,却忽略了身边原来已暗流汹涌。九年前,他的结发妻子刘氏和三个幼子就死于宫廷阴谋,死在卑鄙小人的刀下,现在他的儿子才只有七岁,那是已经去世的符皇后留给他的希望,他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半月之后,柴荣终于回到开封。北伐契丹,大获全胜的消息早已传遍京城。深感扬眉吐气的开封老百姓纷纷涌上街头,欢呼皇帝车驾的归来。只是,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心中那个英气勃发,战无不胜的英雄此时已病入膏肓。车驾缓缓驶过柳树成荫,鳞次栉比的新城大街,看着这座已隐隐有大都市气息,凝结了自己情感与心血的城市,柴荣更是心潮起伏,不能自抑。如果老天能多给他二十年时间,如果他能亲眼见到当年与王朴一起构思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那该有多好。
刚回到寝宫,小符氏带着柴宗训已匆匆赶来。数日前,符氏已得知柴荣病重的消息,早已心急如焚。一见到皇帝憔悴苍白的面容,符氏不禁泪流满面,一旁的柴宗训不明所以,也跟着哭了起来。
柴荣艰难地从床上起身,抱住爱子的头,用丝帕轻轻拭去儿子脸颊的泪水。“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堂堂皇子,哭哭啼啼,成何体统。”他抬起儿子的脸,爱怜地看着儿子那双晶莹剔透的大眼睛,那和自己一样的饱满的前额,浓黑的剑眉。想到不久以后,自己年仅七岁的儿子就要独自面对这个充斥着阴谋与杀戮的乱世,独自承担他根本无法想象的负担与责任,柴荣的心里一阵阵刺痛。假以时日,他一定能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一个和自己一样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好皇帝,一个敢跃马横刀,拒敌于千里之外的好统帅。可惜,老天已不给他时间了。
柴荣叹了口气,轻轻说:“今后,你要把姨妈视为亲母,好生侍奉,一定要听她的话,不可胡闹。要记住,从今天开始,你已经长大了。”柴宗训懵懂地点点头,再也不敢哭出声,却只见那不争气的泪水不停往下淌落。
柴荣唤过宫女,将柴宗训带出门外,然后对符氏说:“朕这次的病来势凶猛,看来凶多吉少。假如我不测,朝中必生变故。明日我便下诏立你为后,统领后宫。范质、王溥、魏仁浦、韩通皆忠纯之臣,如遇大事,可多与他们商议……”柴荣顿了顿,犹豫了一下,又低声道:“朕之前的三个儿子皆死于非命,朕不想让这样的厄运再降临到你们头上。适逢乱世,人心凶险,朕之江山,能守则守,若守不住,不必强求,带孩子出宫去,能保一生平安即可。”
符氏大惊失色,她做梦也没想到,胸怀匡扶天下之志的一代英主,竟然会对她说出如此消沉苍凉的话。她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道:“陛下一生的心血,怎能如此……”
柴荣笑了笑:“数十年间,已换了五朝,天下却依然是那个天下。江山不姓李,也不姓郭,而是苍生百姓。只要后来者能有所作为,让天下太平,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谁来当皇帝又有何所谓。时势如此,天意难违,你和宗训,孤儿寡母,又何必强求。”
曾经一心要飞龙在天的皇帝如今已经明白,他终究敌不过命运。潜龙的悲歌,不仅有悲怆,有无奈,有孤独,更有自我牺牲的勇气和平静接受的坦然。
当然,舍得不等于放弃。柴荣决心用最后的时间奋力一搏。很快,他传诏,立小符氏为皇后,皇子柴宗训为梁王,兼领左卫上将军,柴宗让为燕公,兼领左骁卫上将军。接着,又命王溥、范质主持枢密使院事务,加封魏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协助王、范二相。最后,又任命韩通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保卫皇城,将心怀不轨的张永德加封同平章事,免去殿前都点检之职,以防备契丹为名移镇河北。升任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执掌殿前军。他必须让最可靠的人掌握军权和朝政,尽可能为皇子顺利接班打下基础。至于结果如何,只有天知道。
碰巧,南唐李璟派钟谟来朝进贡。柴荣强起接见,加以抚慰之后,直截了当地问道:“现在江南是否还在训练军队,加强战备?”钟谟大吃一惊,赶忙答道:“既已臣事陛下,自然不敢再如此!”柴荣沉默半晌,缓缓道:“中原与江南,向时虽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如今我朝同你们国家的名分大义已定,原本应该不会有其它变故。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你可回去告诉国主,趁着我在,应加固城郭,修缮武器,据守要塞,为子孙后代着想。”钟谟是聪明人,当即听出了柴荣话中的无奈和深意。钟谟连夜回国,急报李璟,南唐于是重整军备,以备不测。
此时的柴荣,已估计到了最坏的结果。如果他死后,出现中原大乱的情况,契丹、北汉必然联手南下,乘机吞并中原。也许那时候,富庶的江南将是庇护中原百姓唯一的地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心里挂念的还是他挚爱的天下与百姓。
数日之后,柴荣的病情急剧恶化,御医云集却均措手无策。柴荣知道,最后的时刻已经到来了。他急召王溥、范质、魏仁浦、赵匡胤、韩通等人入宫。“朕死之后,和太祖皇帝一样,安葬一切从简,切不可劳民伤财。”柴荣看着众臣,强忍病痛,微笑着说:“诸公都是曾随我出生入死的智勇忠纯之士,原本想与诸公共同匡扶天下,成就大业,想不到今日便要永诀……如今天下未定,北方未复,山河破碎,百姓穷苦,诸公任重道远。朕已写下遗诏,朕死之后,立梁王宗训为君。皇子年纪尚幼,还要有劳诸位多费心力,辅佐帮助……”说到这里,柴荣已气若游丝,可怜曾以精力过人著称的一世英豪,如今却连说话的力量也离他而去。
众臣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再三叩拜。柴荣努力露出笑容,摆了摆颤抖的手,示意众人退下。房内终于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他的世界一片寂静。到现在,他终于可以放下一切背负的负担,把最后的时间留给自己。也许,如他那样的理想主义者,将注定孤独。孤独地来,孤独地战斗,孤独的离去。真如浩瀚天际中的那颗流星,人们只记住了那璀璨而短暂的光华,却永远无法触碰他的轨迹。
柴荣闭上了双眼。在他短暂而丰富的三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幕幕画面如走马灯般闪现。邢州城楼上壮烈的风雨,父亲临终前期待而宽慰的笑意,高平战场上震耳欲聋的喊杀,符皇后眼中那常常饱含着爱意与担忧的泪水,他与王朴在火树银花的京城之夜对未来的憧憬……而最后,这一切都幻化成那卷泛黄的地图,那里有曾经极盛一时的大唐江山,有大漠风沙,有江南水乡,有万千沟壑,有苍茫原野,更有他魂牵梦萦却终究无法触碰的燕云十六州……泪水在他的眼角涟涟流淌。梦想如此浓烈,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周世宗柴荣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消息顷刻传遍天下,后周上下,举国哀悼。而远近之间,不管是友邦还是敌国,都为这样一位英主的匆匆离去而震惊哀痛。柴荣并非圣人,他急躁严苛的个性曾经伤害了很多人。但此时,就连那些曾被他责罚过的人也为他的去世痛哭流泪。因为人们知道,不管他的做法有多么让人难以理解,无法接受,他所做的都只为了他所挚爱的那个天下。
在记述完这位皇帝雄奇壮丽,波澜壮阔的往事之后,意犹未尽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借用了《尚书》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他眼中的柴荣:“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时间能杀死生命,会毁灭梦想,却终究无法抹去镌刻于历史烟云中真实的美好。
50他不是流星
柴荣去世第二天,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在父亲灵柩前宣布继位,史称后周恭帝。
柴宗训年纪太小,自然无法独立执政,按照柴荣遗诏,在皇帝未成年之前,暂由符太后临朝听政,宰相王溥、范质、魏仁浦等辅政。但局势很快便急转直下。柴荣驾崩没几天,谣言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了京城内外。人们纷纷私下传说,皇帝年幼,难以控制局面,要不了多久,京城就会换新主人。在大家口口相传之中,似乎所谓的政变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发动政变的那个人会是谁?
五代以来,见过这么多次改朝换代,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真有政变发生,能掌握大权的绝不会是王溥、范质那几个所谓的辅政大臣,一定是手握重兵的实力派人物。会是柴荣时代最闪耀的双子星:张永德和李重进吗?木牌事件之后,张永德已被逐出殿前军,外放河北前线,无法影响大局。而李重进虽身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如今却以淮南节度使的身份镇守淮南,对朝中之事同样鞭长莫及。京城中,真正能影响大局的只有两个人:赵匡胤和韩通。张永德被调离之后,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他的铁哥们慕容延钊当了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虞侯王审琦、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同样是赵匡胤的拜把兄弟,最精锐的殿前军已完全被赵匡胤把持。反观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虽然掌握了一部分侍卫亲军,但此人性情鲁莽,毫无心机,喜怒形于色,一激动就瞪着一对牛眼大发脾气,人称“韩瞠眼”。这样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怎么敌得过在军中朝中人缘极好,威望甚高,有勇有谋的赵匡胤?
但柴荣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把他从一员普通武将一路提拔至节度使的高位,更授予殿前军最高指挥官的要职。在大家眼里,赵匡胤性格随和,为人谦和,器度豁达,这样一个人可能恩将仇报,在柴荣尸骨未寒之际便谋反吗?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刚刚登基的柴宗训便遇到了大麻烦。河北急报,趁着柴荣驾崩,辽军与北汉正调集军队,准备联合南侵。消息一出,满朝震惊。符太后从未接触过军政大事,惊闻此报,六神无主,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军情如火,必须立即决断。宰相王溥和赵匡胤一向交好,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说:“朝中能独当一面者非点检莫属。推荐赵匡胤率大军北上退敌!”符太后已听到了关于赵匡胤的一些风言风语,有些犹豫地问范质、魏仁浦:“二位爱卿的意见呢?”范、魏二人情急之中也想不到更好的人选,只好点头。事情在很短时间便确定下来,赵匡胤为帅,领军北上退敌。
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决定,将断送后周王朝的生命。
第二天,接到诏令的赵匡胤率军出发。初三晚,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东南),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兵变上演了。在众多史书含混不清的记载中,已经无法确切还原那次兵变的真实场景。但刚刚从熟睡中惊醒的赵匡胤发现全军已经如打了鸡血般群情激奋。他的弟弟赵光义、机要秘书赵普带着一帮将领冲进账内,不由分说地拿出了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大声宣布:“如今群龙无首,全军将士愿一致拥戴大帅为天子!”还没等赵匡胤说话,全军将士已跪倒在他周围,高呼万岁。
这便是著名的“陈桥兵变”,这场看起来颇有点像闹剧的兵变堂而皇之地发生在柴荣去世不到半年之后,而主角竟然是大家认为最忠厚朴实,柴荣最欣赏信任的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
按照史书中的记载,赵匡胤在兵变中的表现似乎是完全被动的,皇帝这个大馅饼就这样从天而降砸中了他,这让后世的人们难以置信。许多年以来,不断有人试图从史书中各种蛛丝马迹中去寻找赵匡胤早有预谋发动政变的证据,却从未获得满意的答案。其实,是不是预谋又有什么重要呢?柴荣在短短五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试图变革,他带给了他的王朝很多改变,这些改变甚至历经宋王朝数百年风风雨雨中,仍可见其留下的痕迹。但他从没有试图去改变藩将手握兵权,拥兵自重的状况。因为他还需要用这些将领和这样的军事体制去平定天下,收复燕云,扫灭契丹。所以,当柴荣突然病死,继位的儿子尚未成年的情况下,出现“陈桥兵变”这样的变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没有赵匡胤,也会有张匡胤,陈匡胤。柴荣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在临终之际让符皇后不必强求,甚至让南唐加强战备。老天给他的时间太短了,而他把所有时间都留给了他的天下,从来不及认真考虑自己和他的王朝。
赵匡胤领着大军浩浩荡荡,调头南下,一直开进了京城。韩通听到消息,当即怒发冲冠,一路狂呼着冲出皇宫,企图召集侍卫军抵抗。还没等他出城,便被潜伏在身边的赵匡胤心腹王彦升发现。王彦升带兵包围了韩通的住宅,韩通全家均死于刀下。
接下来一切便顺理成章了。在留守京城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配合下,赵匡胤的军队很快控制了整个京城,王溥、范质、魏仁浦等人不得不一一向赵匡胤表示忠心。随即,朝中大臣们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禅让,让柴荣的儿子用这样略显体面的方式把皇帝宝座让给赵匡胤。
得知消息的符太后先是激愤,接着痛哭,最后终于平静下来。她想起了柴荣临终之前对她说的那些话。符太后勇敢地站起身,抹去脸上的泪痕,平静地对前来报告的官员们说:“我这就安排皇上禅让给赵某。只希望他能念及世宗皇帝的恩德,保全世宗皇帝仅存的骨肉。”
崇元殿上,赵匡胤头戴皇冠,身穿衮袍,登上了皇帝宝座。不久,赵匡胤下诏,封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后周太后,迁西宫居住。接着宣布他的新王朝定名为“宋”,改年号为建隆。至此,郭威以“黄袍加身”方式建立的后周王朝走完了短短十年的历程,被赵匡胤以同样的方式取而代之。历史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此后,宋王朝历经赵匡胤、赵光义两帝,先后扫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终于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结束了五代乱世。但赵光义随后北伐幽燕却以大败收场,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梦终成泡影,北方边患始终成为笼罩在宋王朝头顶上挥之不去的阴霾。
虽然宋王朝在对外战争上的表现为世人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唐末以来,历经五代十国的乱世,终于重归统一与和平。
而柴荣,却因为“陈桥兵变”,使他和他的父亲建立与经营的后周王朝成为历史的过渡。周世宗柴荣,虽然被后人冠以“五代十国第一明君”的称号,但始终如历史的插曲,几乎湮灭在历史烟云中,少被人提及。而他的后人更是命运多舛。退位之后的柴宗训,年仅二十岁便去世,看透世事的符太后随即出家修道,最终病逝于道观之中。他更小的儿子柴熙让、柴熙诲甚至被历史遗忘,不知所踪。
在提起柴荣短暂执政生涯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划过天际的那颗流星。短暂的辉煌,却迅速湮灭于夜空,令人扼腕叹息。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们细细留意,不管是宋王朝的统一战争,还是后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一不带着柴荣的影子。
他重创北汉,夺取关西,降服南唐,北定三关,为宋王朝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他大刀阔斧的军制改革成为宋初禁军制度的基石;他重视文臣,提倡文治的理念被宋王朝进一步强化,改变了五代乱世弱肉强食,武力为王的政治格局,终宋一朝,没有出现过严重的军阀割据;他孜孜不倦提倡的重商富民的政策为宋王朝所延续,最终创造了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使宋王朝成为最“富”的朝代之一;他短短数年之间主持制订的法律、历法、礼制等均被宋朝皇帝继承并加以完善;而他提倡的仁政爱民,重视农业,更令为历朝历代赞颂。至于那座倾注了他无数心血却终没来得及打造完成的新开封城,终于在其后百年间成长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超级大都市。当今天的我们看着北宋画家张择端那卷千古不朽的《清明上河图》,总会忍不住惊呼:这不就是柴荣苦心打造,梦想中的那座伟大都市吗?
柴荣终究无法战胜时间。但在民间,他的生命却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浒》、《杨家将》中,柴荣的后人往往以正面英雄的形象出现,如“小旋风”柴进,杨六郎之妻柴郡主,他们在面对邪恶与不公的时候,总会挺身而出,锄强扶弱。也许,这正是人们怀念那位一代明君的独特方式吧。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虽然属于柴荣的历史只有短短六年,但他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尽了他所能付出的最大努力,给后来的宋王朝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政治遗产。他绝非转瞬即逝的流星,他用短短的六年,影响了中国历史三百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从朱温、李存勖到柴荣,五代十国的历史虽然短暂,却同样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同样风云跌宕,耐人寻味。他们是曾经的帝王,是史官们笔下的主角,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曾经令万众瞩目,也同样让人扼腕叹息。当我们试图还原他们的人生轨迹,试图追寻他们的心路历程之时,何尝不是对自我的审视与启迪呢?
(全书完)
本书由【春风拂槛露华浓】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