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uduxsw.com,火热的年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半工业国,心里就有些发虚了。
先不说这场大战将会扩大到什么程度各国心里都没数,除了美国这样拥有大规模生产能力,且有着两洋作为防御的工业国可以肆无忌惮的向外出售军火外,其他国家无不在囤积军火,唯恐战火会燃烧到自己身上。
比如革命委员会就在欧战爆发后禁止了武器外售,在日本向德国宣战之后又宣布禁止一切和军需有关的物资向日本出口,包括大豆、油脂、猪鬃、汽油、羊毛、棉花、丙酮等。实际上按照革命委员会的审查方式,等于是向整个协约国禁运了。
虽然革命委员会的禁止令并不能干涉到南方各省,但是随着山东问题被广泛的宣传,南方各省的反日情绪也在不断的高涨。迫于舆论的压力,一些商号开始宣布联合抵制日货和响应对日本的军需物资禁运运动,当然革命委员会花了不少资金购下了大部分的物资,也是促使这些商号响应号召的重要因素。
作为在长江流域深入耕耘了数十年的老牌殖民者,英国人还是有办法绕过这种民间自发的抵制,比如把出口地改为香港。但是对于才成为列强不久的日本来说,面对这种商业上的抵制,除了一味向北京施压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办法。
但也正因为如此,日本的政治精英们才急于想要干掉革命委员会,以防止这个充满了活力和组织性的地方政权成为中国的主心骨。偏居一隅的时候,革命委员会就已经爆发出了这样惊人的政治控制力,一旦让这个团体掌握了中国,那么可想而知日本的在华利益将荡然无存。
只是,在日本休养生息的这两年中,革命委员会所爆发出来的建设速度,老实说是真的吓住了不少日本精英的。青岛的变化就暂且不提了,这座被日本人早就惦记上的城市虽然发展的极快,但日本人认为这主要还是德国人的功劳。
不过东三省的建设就无法再让人回避革命委员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了,这是一个和满清时代完全不同的政府,甚至于连日本人最自豪的维新之初政府也难以企及,虽然两者都是在旧政权被推翻之后由革命者或维新志士组建的新政府。
但是在效率上,双方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明治初年的各维新志士虽然充满了活力,可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建设一个新的现代日本,因此只能一步步的从头摸索,中间还是走了不少错误的弯路的,只有在日清战争之后,日本才算是慢慢摸到了一些如何建立一个工业国家的边。
而革命委员会这个尚未掌握全国的地方政府,几乎连战争的枪炮声尚未停歇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投入到了建设当中去。一开始日本上层精英都认为,吴川虽然能够带领着共和党建立了东三省的政权,但并不意味着能够迅速的把东三省的统治带入正规,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的表现,无疑证明了这种这种判断的正确。
可是东三省这两年的变化却粉碎了这个预言,革命委员会为东三省做出的规划,不仅很好的解决了东三省开发所需的资本问题,还成功的把东三省的民众组织了起来,并让他们投入到了建设当中。清末东北一直根绝不掉的土匪和烟馆,在革命委员会强大的统治力下,几乎不到两年就已经在东三省的核心区消失了,只能在一些边缘地区存活着。
而佳木斯、哈尔滨、长春、吉林、抚顺、营口、大石桥等城市的工业建设,就好像是南方一场雨后冒出的春笋一样,稍不留神就已经茁壮成长了起来。日本此时看待东三省的心情,大约和德国看待俄国的心情差不多,再不动手估计就要打不动了。
可虽然决定了要趁着欧战的机会收拾掉革命委员会,但日本也还真不敢说自己可以轻易的拿下革命委员会。因此在看到革命委员会拼命的扩充军队,似乎真要和自己来一场持久战的时候,日本陆军自然也就反对继续向英、俄出售军火了,他们得为战事发展不利时留一些余地。
欧洲战场的不利,加上中日之间因为各自备战导致的军火禁售,就更让彼得堡不乐于看到这场战争爆发了。俄国公使开始和法国、美国公使接触,试图阻止这场不理智的冲突。
法国政府的态度很是微妙,他既不能放弃俄国这个主要盟友,也不愿意得罪英国这个盟友,前者决定着这场战争的最终胜负,后者则是当前法国最有力的保护者,因此法国人只能向中国方面施压,希望中国政府作出让步,以消弥双方的战争风险。
至于美国公使芮恩施,虽然他从个人意愿出发,是希望站在中国一边遏制日本势力扩张的,但是威尔逊总统及其顾问豪斯上校却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插手远东的问题。因为现在的欧洲比远东更为重要,总统并不希望因此激发英美之间的矛盾。
其次就是中国实在是太弱小了,美国如果站在中国的一边,显然要付出太多的代价,这有可能削弱美国在大西洋方面的力量,因此为了美国的安全只能暂时放弃对于中国的支持,当然在道义上美国政府还是对中国抱以同情的。
半工业国,心里就有些发虚了。
先不说这场大战将会扩大到什么程度各国心里都没数,除了美国这样拥有大规模生产能力,且有着两洋作为防御的工业国可以肆无忌惮的向外出售军火外,其他国家无不在囤积军火,唯恐战火会燃烧到自己身上。
比如革命委员会就在欧战爆发后禁止了武器外售,在日本向德国宣战之后又宣布禁止一切和军需有关的物资向日本出口,包括大豆、油脂、猪鬃、汽油、羊毛、棉花、丙酮等。实际上按照革命委员会的审查方式,等于是向整个协约国禁运了。
虽然革命委员会的禁止令并不能干涉到南方各省,但是随着山东问题被广泛的宣传,南方各省的反日情绪也在不断的高涨。迫于舆论的压力,一些商号开始宣布联合抵制日货和响应对日本的军需物资禁运运动,当然革命委员会花了不少资金购下了大部分的物资,也是促使这些商号响应号召的重要因素。
作为在长江流域深入耕耘了数十年的老牌殖民者,英国人还是有办法绕过这种民间自发的抵制,比如把出口地改为香港。但是对于才成为列强不久的日本来说,面对这种商业上的抵制,除了一味向北京施压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办法。
但也正因为如此,日本的政治精英们才急于想要干掉革命委员会,以防止这个充满了活力和组织性的地方政权成为中国的主心骨。偏居一隅的时候,革命委员会就已经爆发出了这样惊人的政治控制力,一旦让这个团体掌握了中国,那么可想而知日本的在华利益将荡然无存。
只是,在日本休养生息的这两年中,革命委员会所爆发出来的建设速度,老实说是真的吓住了不少日本精英的。青岛的变化就暂且不提了,这座被日本人早就惦记上的城市虽然发展的极快,但日本人认为这主要还是德国人的功劳。
不过东三省的建设就无法再让人回避革命委员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了,这是一个和满清时代完全不同的政府,甚至于连日本人最自豪的维新之初政府也难以企及,虽然两者都是在旧政权被推翻之后由革命者或维新志士组建的新政府。
但是在效率上,双方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明治初年的各维新志士虽然充满了活力,可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建设一个新的现代日本,因此只能一步步的从头摸索,中间还是走了不少错误的弯路的,只有在日清战争之后,日本才算是慢慢摸到了一些如何建立一个工业国家的边。
而革命委员会这个尚未掌握全国的地方政府,几乎连战争的枪炮声尚未停歇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投入到了建设当中去。一开始日本上层精英都认为,吴川虽然能够带领着共和党建立了东三省的政权,但并不意味着能够迅速的把东三省的统治带入正规,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的表现,无疑证明了这种这种判断的正确。
可是东三省这两年的变化却粉碎了这个预言,革命委员会为东三省做出的规划,不仅很好的解决了东三省开发所需的资本问题,还成功的把东三省的民众组织了起来,并让他们投入到了建设当中。清末东北一直根绝不掉的土匪和烟馆,在革命委员会强大的统治力下,几乎不到两年就已经在东三省的核心区消失了,只能在一些边缘地区存活着。
而佳木斯、哈尔滨、长春、吉林、抚顺、营口、大石桥等城市的工业建设,就好像是南方一场雨后冒出的春笋一样,稍不留神就已经茁壮成长了起来。日本此时看待东三省的心情,大约和德国看待俄国的心情差不多,再不动手估计就要打不动了。
可虽然决定了要趁着欧战的机会收拾掉革命委员会,但日本也还真不敢说自己可以轻易的拿下革命委员会。因此在看到革命委员会拼命的扩充军队,似乎真要和自己来一场持久战的时候,日本陆军自然也就反对继续向英、俄出售军火了,他们得为战事发展不利时留一些余地。
欧洲战场的不利,加上中日之间因为各自备战导致的军火禁售,就更让彼得堡不乐于看到这场战争爆发了。俄国公使开始和法国、美国公使接触,试图阻止这场不理智的冲突。
法国政府的态度很是微妙,他既不能放弃俄国这个主要盟友,也不愿意得罪英国这个盟友,前者决定着这场战争的最终胜负,后者则是当前法国最有力的保护者,因此法国人只能向中国方面施压,希望中国政府作出让步,以消弥双方的战争风险。
至于美国公使芮恩施,虽然他从个人意愿出发,是希望站在中国一边遏制日本势力扩张的,但是威尔逊总统及其顾问豪斯上校却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插手远东的问题。因为现在的欧洲比远东更为重要,总统并不希望因此激发英美之间的矛盾。
其次就是中国实在是太弱小了,美国如果站在中国的一边,显然要付出太多的代价,这有可能削弱美国在大西洋方面的力量,因此为了美国的安全只能暂时放弃对于中国的支持,当然在道义上美国政府还是对中国抱以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