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uduxsw.com,火热的年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1月27日,恒宝昆等人接到了哈尔滨的回电,为此恒宝昆召集了山东革命委员会的各委员开了一次会议,将中央革命委员会的指示传达了下去。
电报里主要回复了对于山东革命委员会提出的两个问题,一个关于军队复员的问题,一个是关于进军徐州还是北上济南的问题。
在军队复员的问题上,中央革命委员会的答复是原则上还是要继续复员,但是鉴于山东地区的特殊性,被反动势力所包围的恶劣局面,因此中央革命委员会表示可以就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复员计划。
而对于后一个问题,电文里的答复就比较明确了。对于进军徐州解除辫子军的武装,中央表示同意,但在解除了辫子军的武装之后是否停留于徐州,则要视乎周边势力的反应。
中央革命委员会认为,山东革命委员会能够把势力扩张到鲁南和苏北地区应该问题不大,但徐州是津浦路的要害,如果对于周边势力和北京刺激太过,则很有可能引发双方之间的小规模冲突,这对于正试图转入和平建设的革命委员会是不利的。
而进军济南的问题,中央革命委员会则明确表示反对,因为北京政府在我方同日方交战时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因此此时对于济南军队动武,出师无名在政治上是失分的。除非济南军队自动让出驻地,则我军可前往进驻。
这封电报对于想要入京的同志打击不小,虽然电文里没有提到关于入京的字句,但是中央革命委员会试图维持北京政权存在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
当蒋百里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师兄弟蔡锷后,蔡锷大为不满的说道:“吴川怎么做事如此婆妈,不趁着这个时候出兵北京,等到人心安定下来,下一次再想有这样的机会,可要到什么时候去了。”
蒋百里意味深长的看着他说道:“拥有力量而慎用力量,这正是革命委员会的特点,我以为这个习惯很好。要是我们和袁世凯一样,稍稍有些实力就想着去干涉政治,那么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在人民眼中,我们和袁世凯又有什么不同?就这一决定上,我是支持吴主席的决定的。”
蔡锷略有些惊奇的看了一眼这位,过去这位老同学性格之爆烈还是要超过自己的,想不到现在却也说起了慎用力量之类的话语。不过他很快就把这点惊奇抛在了脑后,一边思考一边在房间内来回走动,蒋百里看着他的样子就知道对方并未死心。
不过他也只能沉默不语,对于蔡锷这位老同学的性格他还是有所了解的,一旦下定了决心就会百折不挠的去做,中央革命委员会的指令对其来说恐怕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而蔡锷想要让革命军向北京进军,其目的也是为了尽快让天下归于一统,避免北洋和革命委员会陷入长期的对峙,而大量消耗国家的元气,蒋百里心里也未曾不赞成这样的想法。
只是,在革命委员会待了这么久,蒋百里从来没有看懂过吴川的做事手段,这个据说是南洋华侨出身的海外留学生,每每行事用策都是出人意料,毫不顾忌国内的传统和政治,但是最终胜利的却总是他。
如果不是今次的战争爆发,过去三年里吴川所坚持的借款修路办厂,引进大量的外国工业技术人员,投资研究飞机、汽车等看似短时间内不大可能给战斗力带来帮助的机器等动作,都将会成为压垮革命委员会的重负。
但是战争的爆发挽救了革命委员会,过去三年里对于基础建设和工业制造的大笔投入,给革命委员会带来了超额的回报。这个回报不仅仅在于战场上,更是在于经济上。和欧洲大战给革命委员会带来的大笔订单相比,在战场上打赢日本人反而成了一个小小的成果。
在日本、德国都留学过的蒋百里,之所以对日本的军事嗤之以鼻,便是认为日本的国力根本支撑不起日本陆海军这样的怪物,日本的军事越是强大则日本距离全体崩溃的时间就越近。但是他对于德国的军事却是心悦诚服的,因为德国的工业足以支撑起这样一只强大的军队。
士兵也许会钦佩一位不断获胜的将军,但是他们只会追随一位能够给他们回报和未来的统帅。在吴川决定让野战军将士按期复员,并拨出巨额资金用于安顿这些复员军人只后,蒋百里认为国内已经没有人会是革命委员会的对手了。
从满清到北洋,遣散军队都是淘汰弱小留下强军,还没有哪一只部队会把手中的精兵强将放回家去的。唯一的一次例外,大约就民国建立后对南军的遣散了,不过这却是袁世凯试图削弱革命党力量的计谋,而且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孙中山、黄兴,都没有关注过这些被遣散官兵之后的生活。
因此,直到今日为止,不管是旧军还是新军对于遣散一词都特别敏感。在这些军队中的官兵看来,遣散军中将士,其实就是上边不想花闲钱养人了,因此预备把一些老弱病残赶出军队去。对于那些在军队干了一辈子的老兵来说,被赶出军队基本就等于是让他们流浪街头,因此自然是怨气满腹的。
没有一个合理的服役制度,那么哪怕是一开始朝气蓬勃的新军,在十几二十年后也会变得暮气沉沉。因为当军中充满了拖家带口的老兵后,军队也就不能称之为军队了。毕竟,一家之主怎么可以轻易去死?更何况军中的上层职位都被老兵占据之后,新兵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努力的动力了。
北洋新军的堕落,其实就是这一进程的写照。所以不管满清还是民国都陷入了一种怪圈,旧军队无法解散只好练新军,但是新军练上十多年... -->>
11月27日,恒宝昆等人接到了哈尔滨的回电,为此恒宝昆召集了山东革命委员会的各委员开了一次会议,将中央革命委员会的指示传达了下去。
电报里主要回复了对于山东革命委员会提出的两个问题,一个关于军队复员的问题,一个是关于进军徐州还是北上济南的问题。
在军队复员的问题上,中央革命委员会的答复是原则上还是要继续复员,但是鉴于山东地区的特殊性,被反动势力所包围的恶劣局面,因此中央革命委员会表示可以就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复员计划。
而对于后一个问题,电文里的答复就比较明确了。对于进军徐州解除辫子军的武装,中央表示同意,但在解除了辫子军的武装之后是否停留于徐州,则要视乎周边势力的反应。
中央革命委员会认为,山东革命委员会能够把势力扩张到鲁南和苏北地区应该问题不大,但徐州是津浦路的要害,如果对于周边势力和北京刺激太过,则很有可能引发双方之间的小规模冲突,这对于正试图转入和平建设的革命委员会是不利的。
而进军济南的问题,中央革命委员会则明确表示反对,因为北京政府在我方同日方交战时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因此此时对于济南军队动武,出师无名在政治上是失分的。除非济南军队自动让出驻地,则我军可前往进驻。
这封电报对于想要入京的同志打击不小,虽然电文里没有提到关于入京的字句,但是中央革命委员会试图维持北京政权存在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
当蒋百里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师兄弟蔡锷后,蔡锷大为不满的说道:“吴川怎么做事如此婆妈,不趁着这个时候出兵北京,等到人心安定下来,下一次再想有这样的机会,可要到什么时候去了。”
蒋百里意味深长的看着他说道:“拥有力量而慎用力量,这正是革命委员会的特点,我以为这个习惯很好。要是我们和袁世凯一样,稍稍有些实力就想着去干涉政治,那么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在人民眼中,我们和袁世凯又有什么不同?就这一决定上,我是支持吴主席的决定的。”
蔡锷略有些惊奇的看了一眼这位,过去这位老同学性格之爆烈还是要超过自己的,想不到现在却也说起了慎用力量之类的话语。不过他很快就把这点惊奇抛在了脑后,一边思考一边在房间内来回走动,蒋百里看着他的样子就知道对方并未死心。
不过他也只能沉默不语,对于蔡锷这位老同学的性格他还是有所了解的,一旦下定了决心就会百折不挠的去做,中央革命委员会的指令对其来说恐怕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而蔡锷想要让革命军向北京进军,其目的也是为了尽快让天下归于一统,避免北洋和革命委员会陷入长期的对峙,而大量消耗国家的元气,蒋百里心里也未曾不赞成这样的想法。
只是,在革命委员会待了这么久,蒋百里从来没有看懂过吴川的做事手段,这个据说是南洋华侨出身的海外留学生,每每行事用策都是出人意料,毫不顾忌国内的传统和政治,但是最终胜利的却总是他。
如果不是今次的战争爆发,过去三年里吴川所坚持的借款修路办厂,引进大量的外国工业技术人员,投资研究飞机、汽车等看似短时间内不大可能给战斗力带来帮助的机器等动作,都将会成为压垮革命委员会的重负。
但是战争的爆发挽救了革命委员会,过去三年里对于基础建设和工业制造的大笔投入,给革命委员会带来了超额的回报。这个回报不仅仅在于战场上,更是在于经济上。和欧洲大战给革命委员会带来的大笔订单相比,在战场上打赢日本人反而成了一个小小的成果。
在日本、德国都留学过的蒋百里,之所以对日本的军事嗤之以鼻,便是认为日本的国力根本支撑不起日本陆海军这样的怪物,日本的军事越是强大则日本距离全体崩溃的时间就越近。但是他对于德国的军事却是心悦诚服的,因为德国的工业足以支撑起这样一只强大的军队。
士兵也许会钦佩一位不断获胜的将军,但是他们只会追随一位能够给他们回报和未来的统帅。在吴川决定让野战军将士按期复员,并拨出巨额资金用于安顿这些复员军人只后,蒋百里认为国内已经没有人会是革命委员会的对手了。
从满清到北洋,遣散军队都是淘汰弱小留下强军,还没有哪一只部队会把手中的精兵强将放回家去的。唯一的一次例外,大约就民国建立后对南军的遣散了,不过这却是袁世凯试图削弱革命党力量的计谋,而且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孙中山、黄兴,都没有关注过这些被遣散官兵之后的生活。
因此,直到今日为止,不管是旧军还是新军对于遣散一词都特别敏感。在这些军队中的官兵看来,遣散军中将士,其实就是上边不想花闲钱养人了,因此预备把一些老弱病残赶出军队去。对于那些在军队干了一辈子的老兵来说,被赶出军队基本就等于是让他们流浪街头,因此自然是怨气满腹的。
没有一个合理的服役制度,那么哪怕是一开始朝气蓬勃的新军,在十几二十年后也会变得暮气沉沉。因为当军中充满了拖家带口的老兵后,军队也就不能称之为军队了。毕竟,一家之主怎么可以轻易去死?更何况军中的上层职位都被老兵占据之后,新兵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努力的动力了。
北洋新军的堕落,其实就是这一进程的写照。所以不管满清还是民国都陷入了一种怪圈,旧军队无法解散只好练新军,但是新军练上十多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