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wuduxsw.com,黄河生死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种基于对“时间”的思考,其实就是基于对“时间惩罚”的恐惧产生的思考方式,是求得“时间永生”的思考法门。
最终他在这种思考中找到了“著书立说”这样的精神不死的方式。
他这种思考,在《抱朴子外篇》中多有展现,诸如《勖(xu勉励)学卷三》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那些贤人为人生在世的短暂而感伤,担心去世后没有任何名声留于世上……感念时光如电逝者如斯夫……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温故而知新……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人感念时间如流水,飞快的流逝,担心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唯恐死后没人记得他,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从这里,咱们可以看出葛洪写这段话的心理动机,很显然他是惧怕自己死后没有人记得他,所以想留名声于后世,而留名于后世的办法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在文化行业有所贡献,他这种“后世留名”的做法其实就是精神不死的一种方式。
这和现在有的作家说什么自己要在死前,写出垫棺材板的大部书是一个道理。
这种方式不是为了博所谓“虚名”,而是为了能给人类留下点东西。
我认为,这种基于时间的思考,是一种基于生命必须死亡的“倒推”思考模式,即“向死望生”思考模式,说的再简单点就是,向着死亡的方向思考,然后去“看”生存的意义。
因为只有一个人深刻的领悟了“死亡的意义”,才会拼了老命的去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如此才能真正安下心来去做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
那么死亡有什么意义?
死亡没有意义,只是简单的不存在,简单的虚无,即人一旦死亡,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你的存在,或许你牛逼的化成了“波能量”,但也还是不存在。
如果你存在,那么你将渴望加入到尘世的风起云涌,那么世界“灵异大战”将生生不息,然而“灵异大战”是不存在的,所以你的死就是彻底的虚无。
那么死亡真的没意义吗?
不会的,不然就没有人死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之说了,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死亡的意义是人活着的时候赋予给它的。
一旦一个人为了人类整体利益而存在着,那么他的死亡就有了极大的意义,重如泰山就由此而来,但是这种意义如果用抬杠的话说,又是别人赋予给个体的,所以在寻找这种意义的时候,人极容易陷入精神分裂,还是慎入为妙,只要你找到你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就可以了。
我们中国人是比较忌讳谈论死亡的,也从不考虑死亡的事情,所以大部分人只会从“活在当下”来考虑问题,这样狭隘的时间思考模式,就带有了深刻的务实主义色彩。
或许有些人还被孔子所说的“不知道活着,怎么能知道死亡呢?”这句话迷惑着。
老孔这个家伙说的这句话,很显然具有极大的迷惑色彩,他如果没深刻的理解死亡的意义,就不会东奔西走去传播自己的“精神学说”,或许如佛陀端坐于菩提树下,是更好的存在。
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极为诡诈和具有表演艺术天才的人,他的许多话,我们不能从字面上去看,因为这个家伙最会玩儿“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也就是说,他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玩弄文字技巧,让你自己去领悟。这种手法是他在那个乱世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为了生存,他不得已而为之。
比如他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按照普通人理解,生死是老天爷导致的,我们要信天命啊,不要抗争啊,富贵不在于自己啊,在于老天爷给的机遇啊!
这样的字面意思,在春秋战国那个“教育”不普及的时代里,在那个“奴化时代”里,是有愚人和安定民心的作用的,但现在再这么理解可就过了时了。
我们要真是信了孔子这家伙字面上的意思,年都过错了。
(年都过错了,北方俗语,意思大约是人要犯了糊涂的话,年都过不好。)
按照孔子的知识穿越了时空流传到现在来看,他的精神级别是比较高的,智慧是比较高的,所以这句话并不仅仅是字面上那么简单。
我认为,这话应该倒着读,天在贵富,命“有”死生。什么意思呢,是说,一个人只要掌握了天道,按照天道法则行事,那么他这个人就贵不可言,富裕啥的都是小道了,人的命是有生有死的,想要死的有意义,就是在活着的时候明天道。
那你说了,照作者这么说的话,孔子是一个信“道”的人?
是的。
咱们从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整个思想根基,绝对是基于“道”而产生的,因为,只有他深刻理解了“道”才会发出那样的感叹。
很显然,他是一个信奉“道”的人,不过他不说,如果他说自己信天道,那么他和老子就差不多了,为了显示自己与其他“先秦诸子”的与众不同,他当然要在“天道”之外立下自己的生存砝码,而儒术就是他在世间的存在表演。
从“精神级别”上来看,他看似比老子低了一个档次,但他却是一个和老子平起平坐的“证明自身存在”的高手。
孔子用自己的价值学说影响了战国之后的几乎是整个封建王朝的价值观,什么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什么内用黄老(道)外用儒术(术)的治国运动和方略就蓬勃展开。
从这里咱们可以看出,道和术是不分家的,一个人不明白道,是不会产生术的,就算会产生术,也是小聪明,只有一个人明白道,才会产生大智慧。
所谓的术,其实就是技巧,方法,战术,所谓道,其实就是全面考虑的战略。
一个人不明白战略,所用的战术不会长久,那么咱们从孔子穿越时空流转到现在,就可以看出孔子的“儒术”有多牛,那么我们有理由推测,“儒术”是基于“道”而产生的,所以再次证明,孔子其实就是一个信奉“天道”的教徒。
他的影响力匪夷所思,时至今日他还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观,特别是山东地区的民风。
山东地区的民风几乎就是建立在“儒学宗教”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咱们从以上就可以看出来,孔子和老子是中国文人的两个侧面,一个是扎根世俗的精神领袖,一个是背离了世俗的精神领袖,孔子的形象如履薄冰,胆战心惊,老子的形象超然脱俗,骑青牛而遨游世界,而中国文人,从未摆脱在这两者之间的挣扎,有的人觉得自己超脱了,于是出家了,有人觉得世俗没什么不好,于是深入生活搞创作了,但是,最终大家都死了,而死亡的意义,就从不同个体的不同生活方式展现了出来。
综上所述,死亡的意义,就是活着的时候在世间“自我存在”的表演,这种表演应该是有价值的表演,有意义的表演,于人于己。
老子有言曰,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生存,所以天地才能够长久存在。(先有天地,后有人,人在天地间索取存在着,天地以极大的包容姿态来对待着天地间的一切变化)
由此及彼,个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存在而活着,才更有意义。
古代贤人大都以著书立说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就是为了更有意义的存在,这种证明存在的文人精神,就是一种自古相传的“文人传统精神”,也是文人与时间做斗争的方式之一。
这些人都可以称为文化战士,他们所战斗的对象就是时间之神对个体的死亡惩罚。
当然,文化战士换一个新名词也未尝不可,这个名词叫做“文化修士”,其定义为:为了寻求精神不死而在文化海洋中历练,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言论的学习者。
这种关于“时间”的思考,是一种精神方面的“乌托邦式”的永生思考。
除了这种思考之外,另外一个思考是无意识的内部思考。
这种思考是一种将自身肉体置放于天地之间,进行的肉体内部空间与外部宇宙空间相观照和结合的思考方式。
这种思考要求人将肉体内部空间和宇宙空间进行有效的统一,从而达到一种类似于“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种思考存在于安... -->>
这种基于对“时间”的思考,其实就是基于对“时间惩罚”的恐惧产生的思考方式,是求得“时间永生”的思考法门。
最终他在这种思考中找到了“著书立说”这样的精神不死的方式。
他这种思考,在《抱朴子外篇》中多有展现,诸如《勖(xu勉励)学卷三》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那些贤人为人生在世的短暂而感伤,担心去世后没有任何名声留于世上……感念时光如电逝者如斯夫……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温故而知新……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人感念时间如流水,飞快的流逝,担心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唯恐死后没人记得他,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从这里,咱们可以看出葛洪写这段话的心理动机,很显然他是惧怕自己死后没有人记得他,所以想留名声于后世,而留名于后世的办法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在文化行业有所贡献,他这种“后世留名”的做法其实就是精神不死的一种方式。
这和现在有的作家说什么自己要在死前,写出垫棺材板的大部书是一个道理。
这种方式不是为了博所谓“虚名”,而是为了能给人类留下点东西。
我认为,这种基于时间的思考,是一种基于生命必须死亡的“倒推”思考模式,即“向死望生”思考模式,说的再简单点就是,向着死亡的方向思考,然后去“看”生存的意义。
因为只有一个人深刻的领悟了“死亡的意义”,才会拼了老命的去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如此才能真正安下心来去做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
那么死亡有什么意义?
死亡没有意义,只是简单的不存在,简单的虚无,即人一旦死亡,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你的存在,或许你牛逼的化成了“波能量”,但也还是不存在。
如果你存在,那么你将渴望加入到尘世的风起云涌,那么世界“灵异大战”将生生不息,然而“灵异大战”是不存在的,所以你的死就是彻底的虚无。
那么死亡真的没意义吗?
不会的,不然就没有人死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之说了,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死亡的意义是人活着的时候赋予给它的。
一旦一个人为了人类整体利益而存在着,那么他的死亡就有了极大的意义,重如泰山就由此而来,但是这种意义如果用抬杠的话说,又是别人赋予给个体的,所以在寻找这种意义的时候,人极容易陷入精神分裂,还是慎入为妙,只要你找到你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就可以了。
我们中国人是比较忌讳谈论死亡的,也从不考虑死亡的事情,所以大部分人只会从“活在当下”来考虑问题,这样狭隘的时间思考模式,就带有了深刻的务实主义色彩。
或许有些人还被孔子所说的“不知道活着,怎么能知道死亡呢?”这句话迷惑着。
老孔这个家伙说的这句话,很显然具有极大的迷惑色彩,他如果没深刻的理解死亡的意义,就不会东奔西走去传播自己的“精神学说”,或许如佛陀端坐于菩提树下,是更好的存在。
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极为诡诈和具有表演艺术天才的人,他的许多话,我们不能从字面上去看,因为这个家伙最会玩儿“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也就是说,他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玩弄文字技巧,让你自己去领悟。这种手法是他在那个乱世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为了生存,他不得已而为之。
比如他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按照普通人理解,生死是老天爷导致的,我们要信天命啊,不要抗争啊,富贵不在于自己啊,在于老天爷给的机遇啊!
这样的字面意思,在春秋战国那个“教育”不普及的时代里,在那个“奴化时代”里,是有愚人和安定民心的作用的,但现在再这么理解可就过了时了。
我们要真是信了孔子这家伙字面上的意思,年都过错了。
(年都过错了,北方俗语,意思大约是人要犯了糊涂的话,年都过不好。)
按照孔子的知识穿越了时空流传到现在来看,他的精神级别是比较高的,智慧是比较高的,所以这句话并不仅仅是字面上那么简单。
我认为,这话应该倒着读,天在贵富,命“有”死生。什么意思呢,是说,一个人只要掌握了天道,按照天道法则行事,那么他这个人就贵不可言,富裕啥的都是小道了,人的命是有生有死的,想要死的有意义,就是在活着的时候明天道。
那你说了,照作者这么说的话,孔子是一个信“道”的人?
是的。
咱们从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整个思想根基,绝对是基于“道”而产生的,因为,只有他深刻理解了“道”才会发出那样的感叹。
很显然,他是一个信奉“道”的人,不过他不说,如果他说自己信天道,那么他和老子就差不多了,为了显示自己与其他“先秦诸子”的与众不同,他当然要在“天道”之外立下自己的生存砝码,而儒术就是他在世间的存在表演。
从“精神级别”上来看,他看似比老子低了一个档次,但他却是一个和老子平起平坐的“证明自身存在”的高手。
孔子用自己的价值学说影响了战国之后的几乎是整个封建王朝的价值观,什么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什么内用黄老(道)外用儒术(术)的治国运动和方略就蓬勃展开。
从这里咱们可以看出,道和术是不分家的,一个人不明白道,是不会产生术的,就算会产生术,也是小聪明,只有一个人明白道,才会产生大智慧。
所谓的术,其实就是技巧,方法,战术,所谓道,其实就是全面考虑的战略。
一个人不明白战略,所用的战术不会长久,那么咱们从孔子穿越时空流转到现在,就可以看出孔子的“儒术”有多牛,那么我们有理由推测,“儒术”是基于“道”而产生的,所以再次证明,孔子其实就是一个信奉“天道”的教徒。
他的影响力匪夷所思,时至今日他还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观,特别是山东地区的民风。
山东地区的民风几乎就是建立在“儒学宗教”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咱们从以上就可以看出来,孔子和老子是中国文人的两个侧面,一个是扎根世俗的精神领袖,一个是背离了世俗的精神领袖,孔子的形象如履薄冰,胆战心惊,老子的形象超然脱俗,骑青牛而遨游世界,而中国文人,从未摆脱在这两者之间的挣扎,有的人觉得自己超脱了,于是出家了,有人觉得世俗没什么不好,于是深入生活搞创作了,但是,最终大家都死了,而死亡的意义,就从不同个体的不同生活方式展现了出来。
综上所述,死亡的意义,就是活着的时候在世间“自我存在”的表演,这种表演应该是有价值的表演,有意义的表演,于人于己。
老子有言曰,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生存,所以天地才能够长久存在。(先有天地,后有人,人在天地间索取存在着,天地以极大的包容姿态来对待着天地间的一切变化)
由此及彼,个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存在而活着,才更有意义。
古代贤人大都以著书立说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就是为了更有意义的存在,这种证明存在的文人精神,就是一种自古相传的“文人传统精神”,也是文人与时间做斗争的方式之一。
这些人都可以称为文化战士,他们所战斗的对象就是时间之神对个体的死亡惩罚。
当然,文化战士换一个新名词也未尝不可,这个名词叫做“文化修士”,其定义为:为了寻求精神不死而在文化海洋中历练,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言论的学习者。
这种关于“时间”的思考,是一种精神方面的“乌托邦式”的永生思考。
除了这种思考之外,另外一个思考是无意识的内部思考。
这种思考是一种将自身肉体置放于天地之间,进行的肉体内部空间与外部宇宙空间相观照和结合的思考方式。
这种思考要求人将肉体内部空间和宇宙空间进行有效的统一,从而达到一种类似于“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种思考存在于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