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wuduxsw.com,后宫生存日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和前两次一样,这次仍是由神武门、顺贞门穿过,进入紫禁城后宫。但此次却没有经过御花园,而是沿着西面一道长长的围墙一直向前走。
林依兰暗暗打量着周围的建筑,从刚才起她就注意到,她们这群秀女已经经过好几座庞大的宫殿了还在走,也不知道此次选秀的地方是在哪。
不只是她,其他秀女也在暗暗地嘀咕。
终于,领头的嬷嬷在一座庞大的宫殿门口停了下来,林依兰抬头一望,吓了一跳,居然到了慈宁宫。
慈宁宫位居整个紫禁城西边中路,坐落在西六宫前。虽说仍处于后宫,但已经靠近前朝了,一直是历任太后居住的地方。
当今皇上的生母,吴太后就居住在这里。
没想到本次选秀的地点定在了这里。听闻吴太后因为当年长子安亲王参与谋逆之事一直深居简出、不问世事。没想到她会主持本次的选秀。
一时间秀女们议论纷纷,只听到一个与圆脸的选秀对身边认识的另一个选秀小声说道:“听闻皇上本来是不愿意选秀的,是太后谏言,说皇上子嗣单薄,应该择选名门女子入宫,为皇家开枝散叶,皇上才开得选秀。”
“不是说皇上和太后的关系不是不好吗?皇上能听太后的?”另一个秀女有些疑惑道。听说皇上初登基时,太后为了安亲王的事,大闹乾清宫,母子俩的关系一度很僵硬,太后还赌气到西山佛寺呆了一两年,去年冬天才回的宫。
“那也只是坊间传闻,怎么说太后和皇上也是亲母子,岂能为这个记仇的?再说圈禁安亲王可是先帝下的命令,和皇上有何关系?”
…………
听着那两个秀女的谈话,林依兰沉思起来。
说起现在的这个皇上庆元帝,那一生可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连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庆元帝周承谨今年不过三十岁,生于启元三十二年,先帝的第七子,也是吴太后在三十岁“高龄”生下的第二个儿子。
而庆元帝的生母吴太后,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吴太后原先也不过是个六品官的女儿,但长得美貌动人,于启元十九年选秀进宫,初封只是个美人。但架不住肚皮争气,进宫第二年就生了一个皇子,也就是之后的皇三子安亲王。
三皇子出生的时候,正值西北大捷,一下子双喜临门,先帝非常高兴,连跳两级,直接晋封当时的吴美人为婕妤,并封号为“丽”,并特许丽婕妤能够抚养自己的孩子。丽婕妤又在三皇子两岁的时候又升至嫔位。
不知道是不是丽嫔的好运就此为止,在这之后好些年,丽嫔就在嫔位的位子上没有动过了。加上每三年一选秀,后宫的美人越来越多,丽嫔的恩宠也大不如先。
谁知道峰回路转,在诞下三皇子十来年后,丽嫔竟然又怀上了皇嗣,并与启元三十二年夏生下了皇七子,也就是现在的皇上。
皇七子的降生并没有给丽嫔带来荣耀,反而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为这孩子居然脚踏七星。
传闻当年与太祖争天下的朱元璋就是脚踏七星。一时间宫中流言四起,都说这孩子是朱贼转世,将来必杀父弑兄,谋朝篡位。先帝为此仗杀了许多宫女太监,留言才渐渐平息下来。
只是事情虽然平息了,但到底在先帝心中留下了阴影。加上这时候连年风调雨顺的江南居然传出了大旱;好些年都没有出事的黄河也突然决堤了。先帝对这个儿子就更添了一层不喜了,连丽嫔在宫中的日子都不好过起来。
这样子不冷不热的日子,直到七皇子七岁的时候才发生改变。
启元三十九年秋,诸皇子随启元帝到蒙古巡视诸蒙古部落。
此时的蒙古早已不复元蒙那时的盛况。重明帝仇视蒙古人,一度把蒙古杀得都躲进了草原深处。还是周文祖即位后,觉得蒙古草原广大,浪费了可惜。加上汉人不习惯草原生活,就对残存的蒙古诸部进行招安,才有了现在的蒙古诸部,为了加强了对蒙古诸部落的管理,每年都会到蒙古进行围猎巡视。不过哀戾帝在位期间,贪图享乐,自然不会去蒙古那个苦寒之地,加上朝纲混乱,蒙古诸部一度发展迅猛,隐隐有了难以压制的现象。直到启元帝即位后,才又渐渐恢复了对蒙古诸部的控制。
这一年也不过按常例巡视、向蒙古展现大周的武力罢了。谁知道到蒙古才三天就出现了岔子。
这天夜里,启元帝正在设宴款待各蒙古部落首领。
开始并无异状,主客皆欢。谁知临近尾声是,数名蒙古妆容打扮的武者竟夜袭了启元帝所在的大帐,直奔启元帝而来。启元帝因为身体的原因,从小不能习武,虽然由宫中大能常年调养身体,但也只比普通人强一点罢了,远不是这些刺客的对手。
一时间救驾声不断,不过好在启元帝身边有高手保护,加上三皇子还为他挡了一剑,启元帝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刺客见行刺没有得逞,就抓了一旁七皇子为人质。
到底是自己的亲骨肉,启元帝虽然恼火刺客,但也有些担心这个儿子。犹豫之间,刺客就带着七皇子杀了出去。之后十年,启元帝就再也没见到过这个儿子了。
丽嫔见大儿子受伤,小孩子失踪生死未卜,一下子就昏了过去,醒来后更是以泪洗面,数日不进水米。启元帝怜惜她的遭遇,即刻晋封为丽妃,又重新恩宠起来。而三皇子也因为救驾有功,真正走进了启元帝的视野,得到了他的重用。
而庆元帝,也就是当时的七皇子可就惨了。落在了刺客手里受到了不少折磨,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却失忆了。不知怎么的,居然流落到了陕甘一带。好巧不巧地被当时的镇守西北边陲的定边伯,也就是现在的镇国公给救了并收为义子。
就这样风平浪静地过了十年,一直到七皇子十七岁时,记忆恢复才被认了回来。
因为愧疚,七皇子甫一回来就被封为敏王。
大周王爵之位有三等:亲王、郡王和王,不要小看只是一个敏王。大周对皇子的封爵一般都是在二十岁及冠之后,且重明帝曾说过:凡吾子嗣,有功者的得王爵。意思就是只有有功绩的皇子才能封王,大周历代有不少皇子在成年后只得了一个公爵的爵位。
敏王回朝后当年就娶了定边伯的养女为正妃,也就是现在的千皇后。
千皇后从小与皇上一起长大,关系很是亲近,虽然千皇后一直没有为启元帝诞下子嗣,但皇帝对她依然很敬重。
敏王虽然一开始得到了先帝的疼爱,但在当时的局面并不占优势。
说起先帝启元帝,十岁登基,在位五十八年,早年不失为一个明君,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把在哀戾帝手中败得千疮百孔的一个国家,慢慢地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国力也日渐强盛起来。可谓是中兴之主。
可惜英雄也有迟暮的一天,步入晚年的启元帝,虽然保养得当,但因为幼年受到妖妃郭氏毒害的关系,他的身体其实并不是很康健。尤其是这时的启元帝,变得和所有封建帝王一样,开始享乐和女色,因而身体就越发虚了。
庆元帝老了,但此时诸皇子羽翼渐丰,开始开始拉帮结派争夺那至高无上的位置。其中以大皇子元亲王、太子、三皇子安亲王势力最为强大。还有七皇子敏亲王(后晋)和十一皇子礼郡王也暗暗参与其中。
当别的皇子身边都有各种各样的势力为他们摇旗呐喊时,敏亲王身边也之有一个定边伯全心全意支持他。而这支势力也因为定边伯身份的原因,一直受到朝廷上下的轻视,只因为定边伯,是一个女人。
没错,就是一个女人。
在林依兰读史书、邸报的时候,还被这事吓了一跳。虽然说大周百姓因为修习武道的原因,冒出来不少女武者,就像是幼时为林依兰测根骨的女武师。可这些女性武者虽然也能任官,但是一项都是担任一些低阶官职,办的事也多半是一些和女子相关的公务,升迁比男子困难多了。
定边伯的来历无人知晓,她自称姓万,名里,来自秦川。没错,就是重明帝起家的那个秦川。
不知什么时候就出现在西北边关。因为武道修为不错,加上边关对女子没有那么严苛,就担任了一个小小的伍长。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劳越积越多,官也越做越大。等朝廷注意到她时,她的功劳已经到了能封爵的地步。
为此,朝廷当时都吵翻天了。一部分认为她的功劳巨大,若不封爵会使天下武者寒心;一部分认为她身为一个女子,却不安于室,皇上所赐官职已是大大的荣耀,若还强求爵位就是不知进退了。为此双方一直争论不休,最后还是启元帝拍板,得封了爵位。
是和前两次一样,这次仍是由神武门、顺贞门穿过,进入紫禁城后宫。但此次却没有经过御花园,而是沿着西面一道长长的围墙一直向前走。
林依兰暗暗打量着周围的建筑,从刚才起她就注意到,她们这群秀女已经经过好几座庞大的宫殿了还在走,也不知道此次选秀的地方是在哪。
不只是她,其他秀女也在暗暗地嘀咕。
终于,领头的嬷嬷在一座庞大的宫殿门口停了下来,林依兰抬头一望,吓了一跳,居然到了慈宁宫。
慈宁宫位居整个紫禁城西边中路,坐落在西六宫前。虽说仍处于后宫,但已经靠近前朝了,一直是历任太后居住的地方。
当今皇上的生母,吴太后就居住在这里。
没想到本次选秀的地点定在了这里。听闻吴太后因为当年长子安亲王参与谋逆之事一直深居简出、不问世事。没想到她会主持本次的选秀。
一时间秀女们议论纷纷,只听到一个与圆脸的选秀对身边认识的另一个选秀小声说道:“听闻皇上本来是不愿意选秀的,是太后谏言,说皇上子嗣单薄,应该择选名门女子入宫,为皇家开枝散叶,皇上才开得选秀。”
“不是说皇上和太后的关系不是不好吗?皇上能听太后的?”另一个秀女有些疑惑道。听说皇上初登基时,太后为了安亲王的事,大闹乾清宫,母子俩的关系一度很僵硬,太后还赌气到西山佛寺呆了一两年,去年冬天才回的宫。
“那也只是坊间传闻,怎么说太后和皇上也是亲母子,岂能为这个记仇的?再说圈禁安亲王可是先帝下的命令,和皇上有何关系?”
…………
听着那两个秀女的谈话,林依兰沉思起来。
说起现在的这个皇上庆元帝,那一生可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连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庆元帝周承谨今年不过三十岁,生于启元三十二年,先帝的第七子,也是吴太后在三十岁“高龄”生下的第二个儿子。
而庆元帝的生母吴太后,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吴太后原先也不过是个六品官的女儿,但长得美貌动人,于启元十九年选秀进宫,初封只是个美人。但架不住肚皮争气,进宫第二年就生了一个皇子,也就是之后的皇三子安亲王。
三皇子出生的时候,正值西北大捷,一下子双喜临门,先帝非常高兴,连跳两级,直接晋封当时的吴美人为婕妤,并封号为“丽”,并特许丽婕妤能够抚养自己的孩子。丽婕妤又在三皇子两岁的时候又升至嫔位。
不知道是不是丽嫔的好运就此为止,在这之后好些年,丽嫔就在嫔位的位子上没有动过了。加上每三年一选秀,后宫的美人越来越多,丽嫔的恩宠也大不如先。
谁知道峰回路转,在诞下三皇子十来年后,丽嫔竟然又怀上了皇嗣,并与启元三十二年夏生下了皇七子,也就是现在的皇上。
皇七子的降生并没有给丽嫔带来荣耀,反而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为这孩子居然脚踏七星。
传闻当年与太祖争天下的朱元璋就是脚踏七星。一时间宫中流言四起,都说这孩子是朱贼转世,将来必杀父弑兄,谋朝篡位。先帝为此仗杀了许多宫女太监,留言才渐渐平息下来。
只是事情虽然平息了,但到底在先帝心中留下了阴影。加上这时候连年风调雨顺的江南居然传出了大旱;好些年都没有出事的黄河也突然决堤了。先帝对这个儿子就更添了一层不喜了,连丽嫔在宫中的日子都不好过起来。
这样子不冷不热的日子,直到七皇子七岁的时候才发生改变。
启元三十九年秋,诸皇子随启元帝到蒙古巡视诸蒙古部落。
此时的蒙古早已不复元蒙那时的盛况。重明帝仇视蒙古人,一度把蒙古杀得都躲进了草原深处。还是周文祖即位后,觉得蒙古草原广大,浪费了可惜。加上汉人不习惯草原生活,就对残存的蒙古诸部进行招安,才有了现在的蒙古诸部,为了加强了对蒙古诸部落的管理,每年都会到蒙古进行围猎巡视。不过哀戾帝在位期间,贪图享乐,自然不会去蒙古那个苦寒之地,加上朝纲混乱,蒙古诸部一度发展迅猛,隐隐有了难以压制的现象。直到启元帝即位后,才又渐渐恢复了对蒙古诸部的控制。
这一年也不过按常例巡视、向蒙古展现大周的武力罢了。谁知道到蒙古才三天就出现了岔子。
这天夜里,启元帝正在设宴款待各蒙古部落首领。
开始并无异状,主客皆欢。谁知临近尾声是,数名蒙古妆容打扮的武者竟夜袭了启元帝所在的大帐,直奔启元帝而来。启元帝因为身体的原因,从小不能习武,虽然由宫中大能常年调养身体,但也只比普通人强一点罢了,远不是这些刺客的对手。
一时间救驾声不断,不过好在启元帝身边有高手保护,加上三皇子还为他挡了一剑,启元帝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刺客见行刺没有得逞,就抓了一旁七皇子为人质。
到底是自己的亲骨肉,启元帝虽然恼火刺客,但也有些担心这个儿子。犹豫之间,刺客就带着七皇子杀了出去。之后十年,启元帝就再也没见到过这个儿子了。
丽嫔见大儿子受伤,小孩子失踪生死未卜,一下子就昏了过去,醒来后更是以泪洗面,数日不进水米。启元帝怜惜她的遭遇,即刻晋封为丽妃,又重新恩宠起来。而三皇子也因为救驾有功,真正走进了启元帝的视野,得到了他的重用。
而庆元帝,也就是当时的七皇子可就惨了。落在了刺客手里受到了不少折磨,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却失忆了。不知怎么的,居然流落到了陕甘一带。好巧不巧地被当时的镇守西北边陲的定边伯,也就是现在的镇国公给救了并收为义子。
就这样风平浪静地过了十年,一直到七皇子十七岁时,记忆恢复才被认了回来。
因为愧疚,七皇子甫一回来就被封为敏王。
大周王爵之位有三等:亲王、郡王和王,不要小看只是一个敏王。大周对皇子的封爵一般都是在二十岁及冠之后,且重明帝曾说过:凡吾子嗣,有功者的得王爵。意思就是只有有功绩的皇子才能封王,大周历代有不少皇子在成年后只得了一个公爵的爵位。
敏王回朝后当年就娶了定边伯的养女为正妃,也就是现在的千皇后。
千皇后从小与皇上一起长大,关系很是亲近,虽然千皇后一直没有为启元帝诞下子嗣,但皇帝对她依然很敬重。
敏王虽然一开始得到了先帝的疼爱,但在当时的局面并不占优势。
说起先帝启元帝,十岁登基,在位五十八年,早年不失为一个明君,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把在哀戾帝手中败得千疮百孔的一个国家,慢慢地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国力也日渐强盛起来。可谓是中兴之主。
可惜英雄也有迟暮的一天,步入晚年的启元帝,虽然保养得当,但因为幼年受到妖妃郭氏毒害的关系,他的身体其实并不是很康健。尤其是这时的启元帝,变得和所有封建帝王一样,开始享乐和女色,因而身体就越发虚了。
庆元帝老了,但此时诸皇子羽翼渐丰,开始开始拉帮结派争夺那至高无上的位置。其中以大皇子元亲王、太子、三皇子安亲王势力最为强大。还有七皇子敏亲王(后晋)和十一皇子礼郡王也暗暗参与其中。
当别的皇子身边都有各种各样的势力为他们摇旗呐喊时,敏亲王身边也之有一个定边伯全心全意支持他。而这支势力也因为定边伯身份的原因,一直受到朝廷上下的轻视,只因为定边伯,是一个女人。
没错,就是一个女人。
在林依兰读史书、邸报的时候,还被这事吓了一跳。虽然说大周百姓因为修习武道的原因,冒出来不少女武者,就像是幼时为林依兰测根骨的女武师。可这些女性武者虽然也能任官,但是一项都是担任一些低阶官职,办的事也多半是一些和女子相关的公务,升迁比男子困难多了。
定边伯的来历无人知晓,她自称姓万,名里,来自秦川。没错,就是重明帝起家的那个秦川。
不知什么时候就出现在西北边关。因为武道修为不错,加上边关对女子没有那么严苛,就担任了一个小小的伍长。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劳越积越多,官也越做越大。等朝廷注意到她时,她的功劳已经到了能封爵的地步。
为此,朝廷当时都吵翻天了。一部分认为她的功劳巨大,若不封爵会使天下武者寒心;一部分认为她身为一个女子,却不安于室,皇上所赐官职已是大大的荣耀,若还强求爵位就是不知进退了。为此双方一直争论不休,最后还是启元帝拍板,得封了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