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uduxsw.com,天生神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曾经造木牛流马,用来运输粮食,以解决运力不足的困难。《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详细记载了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之法。这可以说是人造机器牛、马的先例,比起现代意义上的人造机器人早约1700年。
可是,诸葛亮所造的木牛流马,还不是最早的人造机器人(牛、马)。据《列子·汤问篇》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个叫偃师的匠人造出机器人献给周穆王。
《汤问篇》记载说:“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山(不字为衍文)。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己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越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也。”
与匠人偃师俱来的这个能倡者,就是偃师所造的机器人。从外形和运作行为上来看,这个机器人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不仅如此,这个机器人还能按照人的意志翩翩起舞,动作灵活多变。《汤问篇》记载曰:“巧夫颔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因而周穆王“以为宝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
更有甚者,偃师所造的这个机器人还有表情,会勾引挑逗女性。《汤问篇》描绘说:“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所谓“瞬其目”,就是用眼色勾引人。
这个机器人竟敢勾引挑逗周穆王身边的众美人,穆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非常恐惧,立即把机器人拆开了给穆王看,原来“皆傅会革、木、胶、白、黑、丹、青之所为”。就是说,原来这个机器人是用皮革、木料、胶漆以及白土、黑炭、丹沙等颜料做成的。周穆王仔细检看这个机器人,肝胆、心肺、脾脏、肠胃等五脏俱全,而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等全是假的,但是一样不少。周穆王让偃师把这些东西重新组装起来,又像当初看到的一样。周穆王对机器人刚才的表演还不敢完全相信,于是去掉机器人的心,则“口不能言”;去掉机器人的肝,则“目不能视”;去掉机器人的肾,则“足不能步”。这时,周穆王才完全相信亲眼所见,感慨道:“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推算周穆王在位的年代,是公元前1003年至公元前949年。据有关文献记载,周穆王西征是在穆王14年,返还是在穆王15年,约公元前989年前后,距今已有3000年之久。现代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是1954年由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来的,这种机器人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这就是说,早在3000年前,我国就已经造出了能歌善舞且有眼色表情功能的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了。
另外还有一种名叫“小舸子”的小船,船身只有八尺,共造八只。小船上安有木人,身长两尺;每艘各安五个:一个拿着酒杯站在船头上,一个捧着酒钵站在旁边,一个在船后撑船,两个在两旁荡桨。这些小船绕着水池的边行走,走速比“水饰”快;水饰绕池一匝,小船要走三遍,才一同停止下来。
小船每次走到有客人的地方就停下来,手拿着酒杯的木人自动伸出手向客人送上酒杯。如有客人取酒,木人就为他斟酒;客人把酒饮完,酒杯还给木人,木人接过酒杯,又回身向拿酒钵的木人取勺子把酒斟满。这样周而复始地招待客人。
隋炀帝时代,有一个名叫柳的文人,在当朝受到皇帝的重用。他在朝廷上做的是秘书监,封汉南县公。炀帝退朝,常宣召他到后宫饮酒吟诗;炀帝和后妃在一起饮酒,也宣召他参加,有时还和他同榻共席。原因是柳满腹经纶,知道的故事和古典都很多,为人又很随和,言词诙谐,谈吐幽默,说出的笑话常叫人听得大笑不止。
炀帝不能每天都宣他进宫,特地叫工匠把柳的像刻成一个木人。这个木人的腹部装有机关,能够站起来,坐下去,并能行跪拜礼,和真的柳一模一样。炀帝每晚在后宫夜饮,就叫宫人把柳的木像放在桌上,用作取笑的工具。柳的身体很弱,跟随炀帝到扬州后,不久就生急病死了,炀帝心里非常难受。
由这些小故事可知,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是十分发达的,只是经年累月这些神奇的技艺难以流传下来,真是遗憾。
------------------------------------------
【车流木马】
读《三国演义》,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运粮,始终是一个令人饶有兴味并很能勾人遐想的话题。
这是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两次出祁山北伐中原的事。在其人生即将谢幕之际,给读者留下一道耀眼的亮光。这并非小说家的文学想象,史籍确有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此事在《三国志·后主传》中也有记载。
演义里的描写,确实太神。长史杨仪进来报告:“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剑阁这个地方,地势险要,道路崎岖。李白《蜀道难》中有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他告诉大家不用担心,用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搬运不绝也”。还拿出制造图纸,“尺寸方圆,长短阔狭,开写明白”。图纸所注木牛流马制作之法,尤其是各种零部件,不仅名目繁多,而且皆注明几尺几寸几分,不厌其详,直看得人眼花缭乱,遇上对机械制造不感兴趣的读者,是很难有耐性读完的。这段文字,为《诸葛亮集》所载,罗贯中基本上原封不动地把它搬到了演义中,他的用意也很明白,读者诸君读到这里一定感觉太神奇,进而生出疑窦——这可不是我胡编乱造,它是有根据有来历的。
木牛流马的功能,大抵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上山下岭,各尽其便”;二是不用喂食,不知疲倦;三是口内舌头扭转,即不能动弹;再扭回来,复奔跑如飞。司马懿夺了几匹,回去仿造千余,被诸葛亮连牛马带粮草一齐夺回,就靠了这舌头的机巧。
实际上这木牛流马,就是中国早期的机器人。一千七百多年前,诸葛亮就把机器人运用于战争之中了,他算是当今军事科学家们的先辈。
其实,古籍记载中,比诸葛亮木牛流马更早更复杂者,都不乏先例。
&... -->>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曾经造木牛流马,用来运输粮食,以解决运力不足的困难。《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详细记载了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之法。这可以说是人造机器牛、马的先例,比起现代意义上的人造机器人早约1700年。
可是,诸葛亮所造的木牛流马,还不是最早的人造机器人(牛、马)。据《列子·汤问篇》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个叫偃师的匠人造出机器人献给周穆王。
《汤问篇》记载说:“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山(不字为衍文)。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己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越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也。”
与匠人偃师俱来的这个能倡者,就是偃师所造的机器人。从外形和运作行为上来看,这个机器人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不仅如此,这个机器人还能按照人的意志翩翩起舞,动作灵活多变。《汤问篇》记载曰:“巧夫颔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因而周穆王“以为宝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
更有甚者,偃师所造的这个机器人还有表情,会勾引挑逗女性。《汤问篇》描绘说:“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所谓“瞬其目”,就是用眼色勾引人。
这个机器人竟敢勾引挑逗周穆王身边的众美人,穆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非常恐惧,立即把机器人拆开了给穆王看,原来“皆傅会革、木、胶、白、黑、丹、青之所为”。就是说,原来这个机器人是用皮革、木料、胶漆以及白土、黑炭、丹沙等颜料做成的。周穆王仔细检看这个机器人,肝胆、心肺、脾脏、肠胃等五脏俱全,而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等全是假的,但是一样不少。周穆王让偃师把这些东西重新组装起来,又像当初看到的一样。周穆王对机器人刚才的表演还不敢完全相信,于是去掉机器人的心,则“口不能言”;去掉机器人的肝,则“目不能视”;去掉机器人的肾,则“足不能步”。这时,周穆王才完全相信亲眼所见,感慨道:“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推算周穆王在位的年代,是公元前1003年至公元前949年。据有关文献记载,周穆王西征是在穆王14年,返还是在穆王15年,约公元前989年前后,距今已有3000年之久。现代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是1954年由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来的,这种机器人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这就是说,早在3000年前,我国就已经造出了能歌善舞且有眼色表情功能的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了。
另外还有一种名叫“小舸子”的小船,船身只有八尺,共造八只。小船上安有木人,身长两尺;每艘各安五个:一个拿着酒杯站在船头上,一个捧着酒钵站在旁边,一个在船后撑船,两个在两旁荡桨。这些小船绕着水池的边行走,走速比“水饰”快;水饰绕池一匝,小船要走三遍,才一同停止下来。
小船每次走到有客人的地方就停下来,手拿着酒杯的木人自动伸出手向客人送上酒杯。如有客人取酒,木人就为他斟酒;客人把酒饮完,酒杯还给木人,木人接过酒杯,又回身向拿酒钵的木人取勺子把酒斟满。这样周而复始地招待客人。
隋炀帝时代,有一个名叫柳的文人,在当朝受到皇帝的重用。他在朝廷上做的是秘书监,封汉南县公。炀帝退朝,常宣召他到后宫饮酒吟诗;炀帝和后妃在一起饮酒,也宣召他参加,有时还和他同榻共席。原因是柳满腹经纶,知道的故事和古典都很多,为人又很随和,言词诙谐,谈吐幽默,说出的笑话常叫人听得大笑不止。
炀帝不能每天都宣他进宫,特地叫工匠把柳的像刻成一个木人。这个木人的腹部装有机关,能够站起来,坐下去,并能行跪拜礼,和真的柳一模一样。炀帝每晚在后宫夜饮,就叫宫人把柳的木像放在桌上,用作取笑的工具。柳的身体很弱,跟随炀帝到扬州后,不久就生急病死了,炀帝心里非常难受。
由这些小故事可知,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是十分发达的,只是经年累月这些神奇的技艺难以流传下来,真是遗憾。
------------------------------------------
【车流木马】
读《三国演义》,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运粮,始终是一个令人饶有兴味并很能勾人遐想的话题。
这是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两次出祁山北伐中原的事。在其人生即将谢幕之际,给读者留下一道耀眼的亮光。这并非小说家的文学想象,史籍确有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此事在《三国志·后主传》中也有记载。
演义里的描写,确实太神。长史杨仪进来报告:“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剑阁这个地方,地势险要,道路崎岖。李白《蜀道难》中有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他告诉大家不用担心,用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搬运不绝也”。还拿出制造图纸,“尺寸方圆,长短阔狭,开写明白”。图纸所注木牛流马制作之法,尤其是各种零部件,不仅名目繁多,而且皆注明几尺几寸几分,不厌其详,直看得人眼花缭乱,遇上对机械制造不感兴趣的读者,是很难有耐性读完的。这段文字,为《诸葛亮集》所载,罗贯中基本上原封不动地把它搬到了演义中,他的用意也很明白,读者诸君读到这里一定感觉太神奇,进而生出疑窦——这可不是我胡编乱造,它是有根据有来历的。
木牛流马的功能,大抵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上山下岭,各尽其便”;二是不用喂食,不知疲倦;三是口内舌头扭转,即不能动弹;再扭回来,复奔跑如飞。司马懿夺了几匹,回去仿造千余,被诸葛亮连牛马带粮草一齐夺回,就靠了这舌头的机巧。
实际上这木牛流马,就是中国早期的机器人。一千七百多年前,诸葛亮就把机器人运用于战争之中了,他算是当今军事科学家们的先辈。
其实,古籍记载中,比诸葛亮木牛流马更早更复杂者,都不乏先例。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